倪柝声与史百克之教会思想的比较研究

倪柝声与史百克之教会思想的比较研究

邓世安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究倪柝声与史百克(T. AustinSparks)两人教会思想间之关系与差异的问题。这两位教会领袖都对教会的问题有特殊的关切和广泛的探讨。在一九三八至三九年间,倪柝声亦曾亲自到英国访问史百克,两人有相当深刻且密切的交通,而且彼此惺惺相惜。虽然,双方在教会所是的真理上所见略同;但是,他们对于教会实行路线的看法却南辕北辙。史百克在他的出版文字中也不乏对教会建造之路的探讨,只是对于「教会立场」的问题颇不以为然。虽然,倪柝声也深切了解他的教会观点与史百克有别;但是,终其一生他对史百克的职事仍然推崇不已。本文将以倪氏教会思想发展的探索为主轴,而特别重视其与史百克之教会思想的互动关系。最后,笔者也希望透过两人教会思想的对照观察,呈现其间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基督教、地方教会、教会立场、基督的身体、教会路线、属灵、建造

壹 前言

史百克(Theodore AustinSparks, 1888-1971)与倪柝声(1903-1972)两人是二十世纪福音派(evangelical)基督教重要的思想家。史百克自一九二○年代起定期出版其《见证报》(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双月刊),直至其于一九七一年辞世为止,从未间断。其话语的属灵品质极高,历来为注重灵性追求之基督徒所推重。倪柝声一九二○年蒙恩,自一九二三年起及相继自费出版《复兴报》、《基督徒报》等属灵刊物,直至其于一九五三年被捕、下监,约三十年间不断以丰富的话语职事服事神的儿女。他们二人都为神的儿女留下丰富的属灵遗产。

更有趣的,倪柝声与史百克两人从起初因书信往返而相识。在一九三八至三九年间更因倪氏访英,两人得有机会密切交通,惺惺相惜。倪氏一生对史百克的属灵职事都推崇不已,史百克及其同工对倪柝声在远东的事工也钦重异于常人。而且,他们两位都看重教会在神计划中的地位,并且两人同样主张教会的建造是神在现今的世代(dispensation)主要的工作。然而,他们两人在教会的看法和教会建造的实行上却有显着的差异。虽然如此,倪柝声却公开宣称他的教会思想颇受史百克教会观的启迪;而史百克也不讳言倪氏教会之路线的观点实非建造教会的正途。到底他们二人在教会思想上的办证关系如何?这正是本篇论文希望能够深入剖析的课题。

贰 倪柝声教会思想之发展

除了他个人的经验和对圣经理解外,倪柝声教会思想一个重要的来源是达秘(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教会思想的影响。(1)达秘的教会思想宣称教会的全然毁坏(the ruin of the Church),没有恢复的可能,也无再造的必要。信徒在今生此世所该遵循的道路乃是实践「与恶分别而保守合一的原则」(2)换言之,今天基督徒要脱离背道、分裂的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才能符合神所命定之合一的原则。(3)信徒应该根据马太十八:(20)所说的而行:「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达秘因此以两三个人聚会的原则作为他教会思想的基础。再者,教会的外在的体制虽然毁坏;但是,基督的身体,亦即教会内在的合一,却永远长存。而这一个教会内在的建造就在圣灵的运行之下持续不辍。使徒、先知、传福音等教会的职事就是神借着圣灵的支配来建造基督身体的器皿。(4)这一个个达秘式的教会理论对倪柝声产生极大的启发作用。

倪柝声有关教会思想的论著主要集中于《默想启示录》(1926)、 《聚会的生活》(1934)、 《工作的再思》(1938)、《圣洁没有瑕疵》(又名《荣耀的教会》)(1939)、《教会的正统》(1945)、(教会的事务)(l948)。除了这些主要的论著之外,(5)还有零散的书信、见证、单篇的讲道、自述的资料,在不同的场合论及教会真理的各方面。

倪柝声最早关于教会的文字是《默想启示录》一书。(6)此书的宗旨在将圣经的预言与教会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他指出,「以弗所」的教会代表使徒后的教会;「士每拿」代表在受苦的教会;「别迦摩」代表「被罗马帝王所欢迎的腐败教会。」而「推雅推喇,在历史上,就是中世纪的罗马教会,一直到复原教的时代。」(7)而「撒狄」则指「更正的教会」;(8)「非拉铁非」代表「忠心小群」,也是「教会的复兴」;(9)「老底嘉」则是指「背道的教会」。(10) 这一种以教会历史诠释圣经有关教会预言的方法,实在是袭达秘的说法而来。(11)

一九三三年六月至八月倪柝声受邀前往英、美、加拿大等地访问。根据他在访问中之见闻,倪氏乃有一九三四年《聚会的生活》一书,第一次有系统的将他的教会思想公诸于世。倪氏开宗明义的说,「神的目的,是要建立基督,不只建立个人的基督,也要建立团体的基督。」而这个「团体的基督,就是教会——叫基督作元首,信徒做肢体。」(12)并且,「神是要团体的教会,是要房子,是要灵宫。神不是要零碎的、单独的……神所要的是教会,主耶稣的死是为教会,圣灵来也是为教会。新约自始至终,都能找到这原则:就是什么都是为着教会。」 (13)

不仅如此,他也思考如何将神这崇高的目的付诸实现。具体而言,那就是他「地方教会的逻辑」。他这样说:「神要有一个教会,在每一城中,来彰显祂永远的旨意。从起头到末了,神所要作的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基督的身体。所以神在每一个城中,设立地方教会。……这样就能彰显神的旨意。」(14)他乃是将地方教会的建立和神永远的旨意结起来。对他而言,在一个地方教会中,神永远的旨意就可以具体的实践出来。

再者,他明确提出教会的「地方界线」。他以亚细亚的七教会为例说明「以一个城或一个最小行政区,为一个地方教会的境界。」(15)因此,一个地方教会,就是圣经所订定之教会的基本单位。而各地方教会在行政上都各自为政,独立向基督负责。……在她们中间也「没有一个教会,有比其他方的教会更高超的组织和权柄。」这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教会,就该是地方惟一的组织。」(16)倪氏在此揭示了地方教会的组织章程:教会以地方为界线,各自独立行政,向基督负责。

但是,这并不表示倪氏已完全摆脱了达秘的因素。在《聚会的生活》一书中,倪氏分别阐述了「教会的权柄」、「交通的实行」、「怎样聚会」和「地方聚会的境界」等地方教会实行上的具体问题。关于「长老」的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一面他还是说因为现今没有使徒,所以「正式长老无法产生。我们绝不能以长老的名义给人。」今天只有「非正式」的使徒设立「非正式」的长老。(17)达秘强调今日没有使徒,教会不能再造;倪氏却捻出个「非正式使徒」(18)这样犹疑之论足见达秘教会思想的影响仍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一本书中倪氏品牌的教会理念已经开始浮现:教会真理已经成为他的主要关怀之一;地方教会的界线已经确立;而地方教会实施的策略也大事底定。

在一九三七年倪柝声发表了《工作的再思》,主旨在阐述「神对地方教会的旨意」。(19)此书中一个重要的突破与创新是倪柝声对「使徒」的新观点。使徒只是神在教会中所设立的人,而不是赐给个人的恩赐。使徒的重要性是在于他乃是神赐给「普遍教会」(就是「宇宙教会」)的恩赐。使徒的独特在于他们是蒙召出去工作;他们的职分不是为着一个地方的,乃是为着各地的,为着造就基督的身体、建立普遍教会的。可是在地方教会里,使徒根本就不是一个恩赐。在地方教会的聚会里,最大的恩赐乃是先知。此外,在实际管理地方教会的职分中长老是最大的;使徒也没有他们的地位。(20)

再者,倪柝声进而区分了「主所设立的十二使徒」和「圣灵时代的众使徒们」之不同。新约中的十二使徒是主耶稣还未复活,还未作教会的头,还在地上的时候设立的,特为作耶稣复活见证而设立的。(21)但是圣灵时代的使徒则不同,他们是「主升天之后,所立的使徒乃是建立基督身体的使徒。」(22)倪柝声根据行传十三、十四章的事例宣告在那「十二使徒之后,不是没有使徒了,因为圣灵现今正在这里拣选人作使徒。主拣选十二使徒的事过去了,圣灵在这里在十二使徒之外,仍一直的拣选使徒。」(23)这也就是说,今天还有使徒。「我们感谢神,」他宣称.「我们今天蒙召虽不是作大的使徒,我们是比最小的还小的使徒,但我们实在是主所差遣的人。」换言之,大使徒也罢,小使徒也罢,他们终究是圣灵所立的正式使徒,为着造就基督的身体。(24)

一旦使徒的地位确立了,长老也就不必再是非正式的了;如此一来,建立众地方「教会」而非只是基督徒的「聚会」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是,《工作的再思》其余的部分就在「使徒的工作」、「教会的组织」、「工人、工作与教会关系」的细节上著墨。于焉,倪氏的教会思想终于瓜熟蒂落;达秘教会思想的元素从此一扫而空。

在《聚会的生活》一书,倪柝声的关怀是要将地方教会和神的永远旨意——神的教会绾结起来,注重地方聚会如何是神宇宙的教会在地方上的显出,但是在《工作的再思》里,倪氏关心的是众地方教会「成立的根据」,着重为建立地方教会找出合理化的基础来。因此,他说「按地方来立教会是圣经惟一的方法,是圣经惟一的理由,是圣经惟一许可的理由。」(25) 基于此,倪氏督促大家要竭力保守教会的「地方性质」:也就是说,要尊重地方教会各自行政、责任、裁判的独立。从《工作的再思》中我们看见,倪柝声确立今日使徒仍存之论,又找到了教会合一立场作为建立地方教会的基础。如此一来,以建立地方教会达到神永远旨意的策略,就不再只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了。

值得一提的,此书在一九三八至三九年倪柝声访问英国、欧洲时,在史百克之「基督徒交通中心」(The Center for Christian Fellowship)出版社的协助下将其翻译成英文,名为 「Concerning our Mission」。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英文著作,见证他的教会理念。倪柝声在这一次访问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英国,而且大部分时间是住在伦敦贵橡路的「基督徒交通中心」。在此,他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史百克,两人得有机会朝夕相处并深切恳谈。

倪柝声自己曾在一封写给他在中国之同工的书信中论及对此次访问英国、欧洲的观感,以及其对史百克之职事的评价。他写到,

年来弟的工作,自然是注重贵橡(英国史百克先生处)。虽然另外有其它许多工作。但是弟看来,贵橡是最重要的。欧洲情形一如中国。许多工作与工人都不错,但是多非由启示而来,而一切根据于传受者比比也。至于肉体的认识,及天然的拒绝,则一如国内,几乎成为绝响,贵橡实为今日欧美见证的中心。有见证,有启示,识肉体,知天然。至于身体生活的亮光,尤为人间少见。但贵橡一如其它地方需要帮助才能完全。……年来他们待我实在越于常人,他们自然是一面开着,一面提防着。而我也逐渐将我在主面前由恩典所受的,而因环境所隐的分点给他们。同时,你知道我是不自为人师的。许多地方,我知道神要用以帮助贵橡的,但是我那里知道我不会错?……所以,我等着,我忍耐着等着。……我知道我有工作当作。……神带领我们——特别是我与史先生二人——看见许多相同的点。我们两个见证完全合一了。(26)

他以为史百克的职事乃是「当今欧美见证之中心」.无出其右者,他认为史百克对于「身体生活的亮光,尤为人间少见。」显然,在这一个与教会思想相关的重点上,史百克的传讲让倪柝声受到启迪、产生了共鸣。

但是,这一段关键的评论也表明了倪柝声对史百克之职事采取了一种批判性接受的态度。所以他才会说「贵橡一如其地方需要帮助才能完全。」由此可见他也知道史百克所缺为何。当然,这一段文字也表现出倪氏对自己在中国所带领的地方教会运动更具信心;倪柝声意识到他在远东所学习的功课可以补欧美见证之不足。而且,当他用「欧美见证」一词时,岂不反映出他认为,神在远东的见证与之有迥异之处,足以和欧美基督徒之工作或见证并峙而立、交互辉映的。(27)

访英之后,倪柝声一返回上海的特别聚会,主题是「基督的奥秘」,就是说到基督身体的原则;史百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讲题分别是:「基督的奥秘」、「基督的身体」、「信徒与肢体的分别」、「身体的供应」,「身体的覆蔽,约束和职事」、「身体的权柄」、「身体的受膏」、「身体的规矩」、「身体的原则」,「身体的丰富」、「身体的职事」。(28)足见倪氏被身体的真理充满了。他在特别聚会一开始就论及「教会就是团体的基督」。这正是史百克教会思想的注册商标。(29)他更把「看见基督的身体」视为像「第二次得救一样」;(30)而且「惟有从神的启示,能使我们看见基督的身体,并进入基督身体的实际。」(31)由启示之途进入神圣属天的实际正是史百克职事的显著特征。(32)由此,我们便能窥见史百克对倪氏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信息只是将史百克的思想的转译而己。它乃与倪氏以往的教会思想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且,我们也可从其中析辨出他与史百克教会观之差异。例如,他更进一步将基督身体的启示和地方教会的路线融为一体。「基督的身体不仅是宇宙的」,他指出,「也是地方的;每一个地方教会,都是基督的身体在那个地方的出现。」「所以」,他继续说,

我们摸着地方教会,就是摸着身体;我们进入地方教会的交通,就是进入身体的交通。基督的身体不是抽象的,不是难以捉摸的,基督的身体就出现在地方教会里。所以任何人想要实际的在身体里生活,就必须在地方教会里,与地方上的圣徒有交通,在地方教会里受造就,彼此建造在一起。(33)

如今,他的教会思想就不仅只有教会路线的外表,更有基督身体的实际了。(34)

倪柝声在一九三九年出版《荣耀的教会》一书。在这本书里倪柝声仍从神的计划谈起,透过圣经中的四个女人的隐喻:「夏娃」(创二)、「妻子」(弗五)、「妇人」(启十二)和「新妇」(启二十一),来阐明教会那完全出于基督、属天、圣洁、荣耀的本质。在讲论之中,他更着重的强调教会在完成神旨意上必要的地位。所以他说:「神在永世里有祂自己的旨意,要得着人掌权,要用人打破撒旦的工作。这是神对于教会的旨意。」(35)在此,倪柝声将这一个有本体论意涵的教会思想和神永远的旨意结合一起。

此外,倪氏仍持续他在一九三八年以前教会思想的理路,于一九四五年出版了《教会的正统》 一书。(36)此书和《默想启示录》颇有雷同之处。两书皆以新约启示录二、三章的讲解为主要的内容。然而,《默想启示录》重在诠释圣经文本的属灵意义,好作为基督徒生活、事奉之张本;所以,它会比较重视七个教会整体而论对于教会历史的普遍意义。但是,在《教会的正统》一书中,倪柝声旨在建构他的教会史观。因此他此时的重点则在找出教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并且根据圣经的榜样阐释「教会的正统性」。特别在此书的第六章「非拉铁非教会」中,他绘制了一个「教会历史系统表」。(37)其上,他注明在使徒时代之后,是以弗所教会和示每拿教会,两者都在正统的路线上。以弗所教会是主后九十六年开始的时代,她仍是个「可羡慕的教会」;(38)而士每拿教会则是指「受苦的教会」,是指使徒时代和紧接其后的教会大受逼迫。(39)别迦摩教会则是指与世界联合的教会,就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情形。(40)从此教会误入歧途,偏离了正统。推雅推喇教会则代表罗马公教会;她持续在偏离的路线上。(41)而且这样的情形会持续到基督的再来。(42)

撒狄教会则是神开始作恢复的工作了。这也就是马丁路德所带领的改教运动,形成更正教的系统;更正教的情形也会一直持续到主的再来。(43)而更正教的特点就是恢复圣经的真理、启示,并形成近代的宗派组织。(44)非拉铁非教会则进一步的回转,完成了恢复使徒正统之教会的历程。(45)倪氏更进而指出,在英国兴起的弟兄会运动就是这里所谓的非拉铁非教会。(46)这个非拉铁非型的教会可以说达到教会恢复的极致了;而且她和撒狄型的教会都会持续到主的再来。

至于老底嘉教会则是非拉铁非型教会失败、堕落后的产物。倪氏认为老底嘉教会的原则是「常人掌权」,也就是大多数人议决的原则。「多数人的意见就是通过的意见,多数人赞成就行了…… 什么时候没有弟兄相爱,只有凭着肉体的人的意思,你就遇见老底嘉。」(47)这样一来,原来己经回到正统线上的非拉铁非如今又岔出去了,因此也偏离出正统的主线之外。(48)而老底嘉在历史中的应验是在一八四○年代后期以后分裂的弟兄会带进来的。(49)

在讲述《默想启示录》二十年之后,倪柝声再一次批注启示录二、三章;但是,他的重点却转移到恢复史观的铺陈以及教会正统性的追求上。从另一个角度说,倪柝声其实是在为地方教会运动寻找历史的定位,规划未来的方向。借此,他认为地方教会运动应该有机会归属于非拉铁非教会之列,回到使徒正统在线上。所以,他呼吁,「虽然我们是生在一个教会情形纷乱的时代,但是感谢神,我们能够作非拉铁非的人。」(50)

倪柝声关于教会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为《教会的事务》一书,意在教导信徒处理实行教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务。(51)对于这一本作品包括七个大项。(一)教会中的职份,主要就是谈执事和长老(监督)。(二)如何事奉:强调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所以让全体都事奉,不应由一人包办。(三)如何聚会:分别讨论教会各种的聚会的性质。(四)地方教会与工作和使徒的关系。(五)关于工人之间配搭的问题。(六)使徒和同工的区别。(七)关于教会的财物、经济的问题。(52)从这个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倪柝声真正的意图,是在依照圣经的教训和榜样,并根据他对教会的实际经验,为地方教会的实务面确立章程,作为实行地方教会建造的蓝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倪柝声的恢复的史观。事实上,倪柝声在此一观点上著墨颇多。在讲述 《我们是什么》一文时,他的恢复史观已经规模粗具。他说,「我们看见神真理的发现,乃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完全的。」(53)这个观点是他从教会历史的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结论。所以,他如此说,「我们知道神的真理乃是积蓄的,而不是推翻以往的。所有以往神的真理,都是今天的根基,我们今天所看见的,都是神累积的启示。……我们今天乃是活在神旨意的潮流中,这个潮流乃是接着神在已过不同年日的工作往前的。」(54)在此,倪氏的进步史观浮现。虽然,神仍然是历史的主宰,但是「进步」却是历史表现出来的特质。神的真理启示给人是积蓄、累积而成,是与时俱进的。在一九五○年〈圣灵的水流〉一文中,他宣告「在一八二八年作达秘是对的;在一九五○年只作达秘就不够,因为神是一直往前的。因为每一个工具,都是为着教会各尽其职。圣灵在教会中的水流,是一直朝前去的。」(55)他在神圣真理启示的逐步恢复中,体认了圣灵借着历史的脚踪不断进步的事实,进而,他又从历史的进步中认识了神今日的工作。那也就是他所宣称之「今日的真理」,以及「今天我们的工作,乃是回到圣经中教会的立场去。」由此可见他的恢复史观和他的教会思想是互为因果的。(47)

叁 史百克教会思想之大要

相对于倪柝声,史百克虽然对教会的关切毫不逊色,但少有和倪氏等量齐观的论著。史百克著作的方式概多原为聚会的讲章编辑而成,通常都为应会众的需要,即时性、临场性较高。所以,从书目的角度来看,史百克真正以教会为名的著作数量并不多,但是其内容实际涉及教会思想者却不少笔者以为,史百克教会思想最精要的铺陈是他在一九五五年访问台湾时的讲章「教会的意义」。(56)史百克以三个部分来陈述「教会的意义」。第一部份他谈「教会的重要和性质」,也就是教会属天、属灵之本质的阐释。他开宗明义的指出教会在神观念中的重要地位。他说,「神在宇宙中最大的目的,就是荣耀祂的儿子;神在宇宙中第二个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得着一个荣耀的教会。」(57)再者,他指出教会性质的七个面向。其一,教会「是神在创世以前在基督里所拣选的一班特别的人」。这是说教会的性质是永远的。(58)其次,教会是神从万国中呼召出来,现今在地上作属天子民的一班人。所以,在教会里不应当有国籍的区别。(59)其三,史百克强调,教会「不是许多单个的人乃是一个团体的人」。他指出教会里虽有许多人,但是「他们在基督里是一个,并且在灵里也是一个。」职是之故,他提醒听众说「我们不能与基督身体的其它肢体失去联络,」(60)因为信徒在神眼中不是分别、单独得救的,乃是和教会整体一起得救的。(61)

第四,史百克也指出,教会「不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乃是一个确定的实体」。而且,尽管基督教如此分裂、混乱,史百克和倪柝声一样的坚持,声称「我们必须恢复那个事实。」(62)教会第五个性质「是基督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的丰满」。作为基督的身体,教会实际的目的是使人认识基督;而作为基督的丰满则重在借着教会来彰显基督所是的一切丰富。(63)此外,教会还「是基督一切的丰满所为着的」。换言之,「基督一切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基督的丰满,乃是为着教会,而不是为着信徒个人的。」若然,信徒越能和神的子民成为一体,越在和其它信徒属灵的关联里就越能有属灵的长进,就越能达到基督的丰满。(64)最后,教会也「是撒但所记恨的」。神的仇敌所最忌恨的就是神的教会在真实的合一里彰显出来。因此之故,真实的教会常因撒但的破坏而经历苦难,时时遭受分裂的威胁。(65)

在第二部份,史百克论及「教会的实际表现」。首先,他指出「教会现今在地上应有实际的表现」。圣经以弗所书所捐橥的教会真理并非仅为永世的展示而写。保罗在此「说到我们作基督身体的肢体在地上该有的生活」,并非空中楼阁,乃是要教会今天就如此的行事为人。史百克说到,「以弗所书多方面所说的都是属于现今的事。」(66)虽然如此,史百克也认为神大体的子民都偏离了神的旨意。但是,神并没有失败;他今天乃是借着少数的「遗民」,来执行祂的旨意。他说,「当事情大体都错了的时候,神并没有放弃祂的思想。祂乃是重新再来。祂若是在全体子民中得不到,祂就在少数人中来得到,这就是神向来所作的。」(67)

再者,他也指明阻碍教会实际表现的负面因素。第一就是基督徒「低落的属灵生命」。教会今日分门别类的现状正是由于神的子民灵命浮浅、属肉体、不成熟的缘故。其次,史百克也将教会分裂的状况归咎于「基督教中有了个人的利益」。许多基督徒只关心自己所属的团体和工作,对其他神的子民冷漠以对,失去交通,破坏了教会实际的表现。对于这些消极负面的因素,史百克也提出他的政治之道。他主张要提升,充实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无论什么时候,」他指出,「教会中属灵生命的潮高涨了,一切的分门别类的事就消减了。」(68)换言之,灵命是解决分裂之路,也是教会实际表现的必要因素。

最后,史百克也说明教会实际表现的特质。首先,他认为教会实际的表现开始于十字架。因为他认识十字架的属灵经历会使信徒将一切天然的兴趣和利益都摆在一边,而让属灵的兴趣和利益所取代。(69)其次,教会能有实际的表现也在乎「圣灵绝对的管治」。教会只有服在圣灵绝对的主权之下,而不是人的管理或组织的约束之下,才会有实际的彰显。第三,教会实际的表现要求基督徒要有「教会的感觉」。他所说的教会感觉「就是交通的感觉,彼此相爱的感觉」,也是一种「彼此相关的感觉。」(70)在此,史百克着重的说,「我们必须活着像别人的一部分,别人也像我们的一部分,在身体上没有一个肢体可以单独的活着。……我们不可能独立,我们必须彼此相关,我们必须有身体的感觉。」(71)这一点后文仍将申述。

在「教会的意义」的第三部分也是最长的一部分,史百克详细的解说教会十种名称的属灵意涵。第一个教会名称是「神的家」。这里所提到的「家」,重在指「家庭」(household),包含「家的结构、内涵、安排、秩序和管理等内容。」(72)其次,「神的家」也暗示我们「教会是神所设立的次序」。也就是说,在神的家里,人的意见和观念都没有地位,一切都应该按着神的旨意来安排。(73)此外,「神的家」也说出教会必须是一个满有「属灵丰满的地方」。因为,教会乃是「神各地子民的一个仓库」,而「家的一个标记就是属灵的丰满,在那里没有一个人是饥饿的,神总是有筵席预备的。」(74)最后,神的家也表明教会「是神荣美彰显的地方」。神是美丽的,教会是能让神的美丽显出来的所在。所以,旧约诗篇会说:「我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家中瞻仰祂的荣美。」(诗二十七: 4)(75)因此,作为「神的家」的教会提醒信徒要尊重神的主权,遵守神的次序,让神的荣美彰显。(76)

教会第二和第三个名称分别是「帐慕和圣殿」。首先,这两者都是「神所在的地方」。借着帐幕和圣殿的预示,教会是神能满足祂永世的心愿之所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今日的教会就如同旧约的帐幕和圣殿是神选择要与人相会的地方。祂虽然是无所不在的神,却乐意「将自己地方化」(localize Himself),好叫人能找到祂,与祂相会。(77)因此,「现在神与人正常的相会地方乃是在教会中。」所以,信徒不应该落单独,而应该回到神的子民中间。此外,作为帐幕和圣殿的教会也是神得着敬拜的地方。(78)
再者,教会是「圣洁的国度」(A Holy Nation)。这一个名称的寓意,第一就是教会是从一切事物中分别出来归神为圣的。(79)其次,「圣洁的国度」也在表明教会是神亲手领出来,并将其构成一个国度。正如以色列百姓原来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却被神的律法构成为神的子民,教会也该让「一切的供应…都从天而来,在天的管制之下,被属天的原则构成为神的百姓。」(80)此外,教会作为圣洁国度的目的是为着宣扬神的美德。(81)最后,作为圣洁的国度,教会也「带着基督的特性」。(82)

第五个名称就是教会。根据希腊文,教会是指「蒙召出来的一班人,并且是蒙召出来成为一体,来处理属天国度之事的一班人。」(83)其次,教会也代表「神的选民」,亦即是神在创世之前就拣选的一班人,为着一个特别的目的。(84)再者,教会也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主耶稣降世完成救赎正是为了这个「宝贝」。这表示教会对于主有特别的价值。(85)然后,教会还是「一颗重价的珠子」。这是在说,「教会是因基督的苦难而形成的。并且因着有分于基督的苦难而被带进荣耀。」(86)

第六,教会也被称为「基督的身体」。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说明「基督住在教会中,并借着教会彰显祂自己。」这告诉我们一班人是不是教会,这要看人能不能在这一班人中间听见主的说话、看见主的行动来决定。(87)再者,基督的身体表明教会是「一个完整的生机体」。在这一个生机体里,「肢体间都是互相依赖,彼此关连的,为着身体的丰满」。(88)与生机体相关的是基督的身体中有「两个管制的系统」,就是「生命」与「圣灵」。生命会「使身体合一并显出功用」;圣灵则一面「把身体带到基督作元首主权的实际里」,另一面「产生超时空的身体属灵知觉」。(89)所以,认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就是要让基督元首的主权借着生命和圣灵得以重新建立。若然.「当主耶稣实际的作了教会的元首,在基督里就能看见圣灵的合一,神的旨意就能得以完成,所有因着撒但的工作而进到人里面的混乱,都要受到改正。」(90)

第七个名称乃是「君尊的祭司」。(91)他首先指出如何是「狮子羔羊」(启五58),经过十字架而成为在宝座上的祭司,借着生命、光和爱而掌权、尽职。换言之,他认为基督就是「君尊祭司」的模型,今天神要教会也成为君尊的祭司。(92)那就是说,教会要为神掌权,将神服事给人。然而,他也指出教会能成为君尊祭司之条件是「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也就是背十字架,顺服至死的心。所以,他说,「教会的权能在于她能受苦,真实的能力就是羔羊的能力。」(93)

教会第八个名称是「新人」。在此,史百克分析作为宇宙性的「人子」(Son of man),(94)耶稣基督一生所展现的特质是:(一)「祂不能限制在任何一等人或任何一个国家里」;(二)「祂不能被限制在任何社会里」;(三)「祂不能被限制在任何一个教育的阶层里」:(四)祂不能被限制在任何一个性别里」;(五)「祂不能被限制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六)「祂不属于任何一等气质」;(七)「祂不属于任何时代」。(95)此外,基督在祂的受浸、钉十字架、复活、升天、赐下圣灵和第二次再来也都是宇宙性的。总之,「在耶稣基督里所有地上的区别都消灭了」;而且基督耶稣也带进了属天的管治。(96)透过这样一位宇宙基督的启示,新人就要彰显在教会里「一切属地的区别都消灭了」的事实。对史百克而言,作为新人的教会就是教会合一、信徒一体性的最佳写照。(97)

教会第九个名称是「新妇——羔羊的妻子」。根据创世记有关神创造男人、女人的故事,史拜克说到基督与教会之夫妻关系的属灵原则,第一是「交通」的原则。交通包含「相配」,因为在神的观念里,「教会乃是能够来配祂儿子的一个东西。」也就是因为彼此能够相配,教会才能作基督的「伴侣」、「友伴」。(98)第二就是「联合」的原则。史百克引用「……与主联合的,便是与主成为一灵」(林前六:1617)的话,来说明联合的意涵。他说,「教会和基督乃是一个灵,一个身体。」所以基督和教会就是这样的联合关系。第三则是「繁生」的原则。这是指「要生养众多」之意。在属灵的意义上,主就是要借着教会来繁生祂自己,生出许多属灵的儿女来。(99)

其次,作为新妇的教会与救赎有关的属灵原则在于「挽救属灵淫乱的破坏」。史百克认为亚当的堕落是「属灵的淫乱」,因为他与撒但发生了关系。其结果就是生出一个玷污的族类;因此,需要神来救赎人类。如圣经的话说,「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弗五:2527)教会因此得蒙救赎,成为基督贞洁的妻子。(100)至于教会是新妇这一个名称与将来之荣耀有关的属灵原则,就是要教会「借十字架预备自己而成为荣耀的教会」。启十九:7说「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教会能为主所作的就是把自己预备好。而教会预备自己的工作包括「接受并取用基督所是的」,「预备自己等侯主的再来」,以及借着十字架舍己的原则生活、事奉和工作。(101)

教会最后一个名称是「圣城新耶路撒冷」。史百克根据启二十一、二十二章的记载,综论教会的各种功能。他说「教会所有的特点都集中在这里,教会是一座城,这说出基督在教会里一切工作的意义。」(102)然后,透过对新耶路撒冷属灵意义诠释,他列举作为圣城之教会的八项功用:(一)「说出基督属灵的伟大」,(二)「表明基督的能力」,(三)「表明基督的纯洁」,(四)「说出基督的美丽」,(五)「说出基督的苦难」,(六)「说出基督的三大特点——生命、光和爱」,(七)「说出基督的富源」,以及(八)「表明属灵的管治」。(l03)总之,作为新耶路撒冷之预像的教会是要彰显基督的「伟大、性格和功用。」(104)

从这一个史百克较为系统化的教会论述,我们多少能把握他教会思想的特质。它长于阐释教会属灵、属天的性质。然而,教会实行面的讲究如对于教会职分的分辨、教会行政的安排、教会路线的探讨等几乎都付诸阙如。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史百克对于教会在今世合一见证的追求是真挚、迫切的;他对于教会重要性的阐释也是令人侧目的。

肆 史百克,倪柝声两人教会思想的对照

以上略述倪柝声与史百克两人教会思想的梗概之后,笔者将从四个面向探讨两人教会思想之差异。它们分别是(一)对教会现状的诊断;(二)教会的所是;(三)教会的功能;(四)教会的实行。

(一)对教会现状的诊断

如前所述,倪柝声教会思想受到达秘之启迪,所以他对教会现状的论述也透露出达秘教会思想的特征。因此,他强调教会的堕落与纷乱。他指出,「使徒尚在时教会就已失败了。」而启示录则告诉我们,主已经「审判她们,断定她们为已坠落,而弃绝她们!」(105)可是,今日许多基督徒不明白「启示录所表示的教会……已经经过一番改变了……。所以,有了许多宗派的设立,都自命为独一的教会。」(106)因此,他呼吁信徒要脱离宗派。他指出,「徒在表面上换个名目……其中制度并不合乎圣经,究有何益?」教会只有日坏一日,不能盼望她全体都改变,只能期待信徒个人觉醒脱离宗派。(107)然而,在《聚会的生活》中,他将教会毁坏论稀释成「教会荒凉」的说法。(108)达秘的教会毁坏论阻绝了任何重造的可能;但是,倪柝声的教会荒凉之说却为教会的恢复铺路。

与倪柝声教会思想的缘起不同,史百克对教会的发想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影响。首先,如在「教会的意义」中所指出者乃是现今基督教世界中分门别类、宗派林立的现象。他对此痛心疾首,所以倡言基督已经消灭了人类一切的区别,高举教会新人合一之论。他宣称,「分裂是魔鬼的工作,而合一才是主的工作。」(109)其次,更具代表性的,不同于倪柝声「教会荒凉」之论,(110)史百克对教会现况提出「老底嘉教会」的理论。在一篇名为〈急迫的需要圣灵来恢复教会〉的讲道中,他指出,

实在的说,我们是处于教会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老底嘉的时期。那个时期有什么特征呢?那就是平庸——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既不热又不冷,在属灵的事上一无是处。那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水平;是的,一种妥协……甚至比那个更糟糕,是一种自满自恃,缺少属灵的视力,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我已经富足、充满货财,我一无所缺。』(111)

由于教会这样的妥协平庸、自满自恃,老底嘉对自己可悲的状况懵然无知。他更指出,今日教会的情形正是如此。而神对老底嘉的救治之法就是呼召得胜者,要他们胜过这种灵性的软弱、下沉、瞎眼和冷漠。(112)这里所展现出来对教会实况的评估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像耶利米一样,哀悼教会现况的衰败与不堪。在另一篇的讲道中,史百克发表了他对当代基督教的哀歌。他说,基督教如今已经大体上变成了一个道理和信条的事体;测试基督徒生活的判准不过就是引经据典的故事而已。基督徒的经历只不过就是得救而已,和伟大之永远、普世的因素一点儿也没有关系。基督徒的事奉太多都变成为一个大企业中的热心进取而已,根本不必认识主的旨意要什么,也完全不在乎圣灵的能力和装备。基督的『教会』绝大部分变成 了属地的机构、社团、宗派、教堂、活动和阶层;而对大多数团体而言,所谓『一个身体』和『一位灵』的属灵启示与认识却付诸缺如。至于基督教的教导绝大多数变成最好也只是「圣经字句」的演说和讲章,仅仅陈述真理的表面意义,却缺少『对神启示性的认知』,也就是没有那种能撼动人心、解人饥渴的属灵洞见。(113)

今日的教会是「老底嘉式的教会」,失去了属天的生命力,堕落成死的组织。就如他所说,「传统、形式主义、教会主义和机械主义如同锁链和枷锁一般将主紧紧捆住。使得今天所有的事物都失去了当初在圣灵护佑之下的原有意义。」(114)虽然,在他的诊断里教会几近行尸走肉、名实不符的状态,但是他却未全盘否定教会的存在或基督教的价值。

因此.史百克绝不肯接受达秘「教会毁坏」之说。(115)在一篇名为《神对于教会的心意》 讲道中,他指出,如果我们真得着神对教会之心意的启示,我们就不能接受教会「全然毁坏的理论」。(116)他在批评教会现状的论述中总不会把话说死;他不认为教会己经到了完全无可救药的地步。事实上,他自许要修补教会的现况。所以,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要为教会另起炉灶的想法。因此,「基督教」(Christianity)一词在他的词汇里并非一个全然负面的符号。在他职事的末期,他甚至称呼「基督教真正的性质」作为真教会的同义词。(117)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他所身处的英国教会几乎将福音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的现实。所以,他采取了老底嘉教会的模式,来凸显教会的现况。

(二)教会的所是在

教会诸多的名称里,史百克最重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之真理。在他第一本著作《十字架的中心性和普及性》中,(118)史百克论及教会时说,「在神格永远的计划里,当万物归一于基督的这一件事被命定为宇宙中最终极的事件时,神已经定意要有一个蒙拣选的身体——被称作教会,也就是祂的身体——将要作祂所有之丰满的器皿和载具,作为祂这位充满万有者的完成(complement):这就是教会。」(119)他以为在神永远的计划里已经预定要教会作基督的身体、载具、器皿和完成。由于他是从神永远的眼光来看教会,教会无论如何是一个完成的整体(a complete whole)。

在《教会是祂的身体》一书中,他也指出基督身体的概念是其它教会名称的基础。(120)基督的身体标明了教会的团体性。正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所以不论基督教再怎么分裂,都不能摇憾教会是一个团体的一之实际。「所有这些不同都不能影响这一个终极的事实,」他指出,「就是这里有一个领城,它是完全一体同然(a togetherness)、合一无间(aoneness)、团体共融(corporateness)的。这一个领域丝毫不为人在宗教上或神学上任何的情形所影响。」(121)他甚至说,即便所有基督的子民分裂成五万种不同的宗派,基督的身体仍然是合一不分的。(122)如前已述,这一种的一体性是一个既定的事情。人们不管用什么手段都没有办法摧毁这个合一;信徒的责任只在于去理解、体认和保守这个合一的事实。所以,他宣告「以弗所书仍然是鲜活的,仍然是可应用的,在今天仍然是真实的。」不论教会经历了多少的分门别类,所有的基督徒仍然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以弗所书依旧如当初一样指明身体是一个坚实的整体,一个团体的一。」(123) 而且,他还主张教会思想必须以这一个既定的事实作为基点。是以,他才对教会毁坏论不假辞色,对基督教仍有使命感。也正因为如此,倪柝声之地方立场对他而言是划地自限、狭隘独断的。

基督身体的教会观也让史百克特别强调教会就是基督。「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所以她就是基督!她是祂的『丰满』。教会就是基督,而在神的思想里,教会就是向全宇宙见证在此有基督丰满的彰显。」(124)如前已述,在这一个观点中,史百克所要揭示的是教会与基督生命联结的关系。「教会就是基督:基督被植入教会的核心之中,为的就是能充满教会;因为唯有在教会中有基督的身量,教会才能具体实化她神圣的性质与目的。」(125)因此,没有人能「加入」教会,人众的集结也不能「组成」教会。唯有与基督生命的联结才是教会之所以为教会的「立场」。因此,他对于倪氏的「教会立场」之说无法认同。

此外,对史百克而言,教会还是纯然属灵的事体。他说,「新约的教会从来都不是组织性的运动,也不是不同地方信徒团体的连结的组织。她完全是一个属灵的事物——在生命里自然产生的,由圣灵、彼此相爱和属灵顾惜而连结。」(126)换言之,教会是一个实际的生机体,不是人群、会众、教堂或组织,她乃是信徒与基督生命联结的产物。在这一个「生机身体」的看见上,史百克比倪柝声来得早、讲得深。

值得补充的是上述「神的家」之概念。史百克有一部作品《神的属灵的家》,专一阐述这一个定义丰富内涵。(127)此外,在一篇〈神家的意义〉的讲章中,他指出「神的家」的属灵意义有好几面。首先,它是指「信徒之间属灵的关连性」。而且,这个关连性必须在一群人中被认出来,必须被做成一件大家都体验得到的东西,那才是神的家。这种关连性是非常实际的,也是一种现实的关连性。这一种「现实的关连性,因其包含一种持续不断的交通,是达到属天丰满的道路。所以『神的家』就是神所有重生儿女的属天交通。」而属灵、属天的交通又与生命有关。「主的生命——祂复活的生命——彰显于交通之中,所以,生命是神家的一个特征。」再者,生命带进亮光。因为「在神子民的交通中才有立场让主传达对祂自己的知识,这是个别信徒无法得到的……。」(128)综合而论,史百克认为「神的家」说明教会的性质是一种属灵、属天又可具体经验的相互关连性。而教会这一种性质又彰显于交通、生命与亮光三种特征之中。史百克在教会属灵关联性的阐述上比倪柝声要丰富、深刻得多。

(三)教会的功能

虽然,在上述关于「教会的名称」的讨论里已经涉及教会功能的问题,但史百克对此还有专一的论述。史百克认为教会首要的目的是要作基督的丰满、祂的彰显。他曾这样说到,什么是神的根基(foundation)?那是耶稣基督。祂现在已经达到任何力量都不能摧毁的地步。那什么是神的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乃是基督。如果你们喜欢可以用别的称呼:教会,也就是祂的身体,模成祂儿子形象的同伙;但是,不管你们怎么称呼那个东西,在神的心意里都是指基督要在圣徒里面发展达到丰满的地步。(129)

在史百克的观念里,教会与基督是密切到难分彼此的地步。此处亦然。「神的根基」和「神的上层结构都是他发明的用词,两者都是指基督。当然,前者是指个别的基督,后者是指团体的基督,也就是教会。若然,教会就成了监督在圣徒里面的发展;教会作基督之丰满的功用由此可见。

其次,教会是为了作耶稣的见证而存在。史百克曾说,「主要祂的教会作为一个器皿(a vessel)的目的……是要那个器皿能维持『生命』的见证。」(130)新约圣经中所谓的见证是指耶稣从死复活而且活到永远;而教会的使命就是要作基督这个生命的见证。引人注意的是,史百克用器皿,甚至工具(instrumentality)形容教会的功用。

在《神属灵的家》一书中,史百克总结出教会的四个功能。首先,教会作为神属灵的家的目的就是要「展示、宣告、彰显主耶稣被高举为神的儿子、主耶稣被高举到父的宝座上。」(131) 其次,对神而言,教会是为着神的喜悦和满足而存在的。更具体的说,神的荣耀是借着教会不断供应生命胜过死亡而达到的。(132)第三,对神的选民而言,教会作为神的家是能叫别人得拯救和生命的所在。(133)最后,教会的存在是要团体的彰显基督。信徒个人无法完全的彰显基督;唯有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才能。就实行面而言,教会能结合成一体的关键乃在于借着够多的祷告,得着圣灵作她的管理和引导;如此,基督才能实际的彰显于地上。(134)

在这教会功能的观点上,倪柝声应该会全然同意史百克的观点。如果一定要区别的话,倪柝声会认为教会在神旨意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更重要、更独立。如前所述,倪析声早就已经宣示「神的目的,是要建立基督,不只建立个人的基督,也要建立团体的基督。」而且,他强调「什么都是为着教会。」教会已经成了神第一、最大的工作。所以,他不会像史百克那样凸显教会只是「第二」的说法。同时,倪柝声也不太强调教会的「工具」性质。反之,在他的教会思想中教会有本体论的内涵;教会在神的计划和工作中有终极性的地位。换言之,史百克的教会论可与他的基督论融合不分;倪氏的教会论则可与他的基督论合并却不失其个性。此外,对史百克而言看见基督就是看见教会,有基督才有教会;但是,对倪氏而言,看见基督的身体对他而言好像是「第二次得救」一样。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似乎透露出两人在教会功能的观点上同中有异的现象。

(四)教会的实行

教会的实行也就是关于教会建造的问题。首先,史百克和倪柝声的态度一样,认为教会是今世此地可以实行的。两人都将其职事的重点放在教会的建造上。他们都主张今天是主建造教会的时代。然而,在教会的路线上他们的看法确有分歧。倪氏的教会路线在前文中已经详论,此处我们将简述史百克的观点。

史百克将建造教会的根据建立在马太十八:20 所说的原则之上:「因为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在《主耶稣基督的中心性和至高性》一书中,在论对付神的仇敌之法时,他指出,

只要我能把(基督的)身体带进来,那怕只有两三个人聚集在祂的名里面,那就代表身体,身体的原则就运作起来,因为身体的代表在那里:(主把祂自己和两三个的原则绑在一起)祂就在他们中间。主给身体原则最小量的极限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即便是身体最小量的代表,主也能承认身体完全的价值,因为基督的彰显要能完满,必须透过身体……但是,如果你们能有更多主的子民,更完全的在灵里真正的领略基督对身体的元首权柄,那么基督彰显的震撼力,不论是对付仇敌或是向着世人,都将更加浩大。身体是基督得着完全彰显不可或缺的。这就是神所命定基督能完满彰显的方法……。(135)

史百克坚持只要有两三个主的子民聚集在主的名里,他们就可以作基督宇宙的身体的全权代表。

这一个代表的原则给予史百克的职事很大的弹性,也使得他的地方教会观与倪柝声有很大的差别。《教会是祂的身体》一书中,他提到众地方教会的事。在解释林前十二:27时,他说「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一词并没有「地方的身体」的含意。「这个词是指在哥林多地方上信徒的集合,他(保罗)非常清楚的暗示了全体是隐含在部分之中。」(136)所以,「不论那里有基督的肢体,那里就有基督身体隐含其中,那里基督的身体就得着代表。而且,主的心意乃是要每一个地方的信徒团体都是整个身体活的代表,是整个基督身体的具体而微的缩影。」(137)对神而言,一切与教会有关的事物都是「宇宙的、相关的、互相依存的;因为教会只有一个。」(138)

他还将这一个「地方教会与基督身体」的关系应用到他当时的听众身上。他说,

现在我们这里是在这个城市中的这一个区域里,我们是一群主的子民.而整个基督的身体与我们这个团体是在生命上联结在一起的。我们并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团体,也不是一个独立的聚会。我们乃是与全世界所有基督身体里的每一个其它的肢体,不论他们在那里,都有活的、有效的、属灵的联结的。法国、瑞士、德国、波兰、美国、非洲、中国、印度等等,他们都在这里,在基督身体的相关性里,都包含在我们现在的聚会里。(139)

由此可见,史百克自有一套对地方教会的看法,与倪柝声的地方立场之论截然不同。在这一个问题上,双方的歧异是没有转圜余地的。

一旦有如此的地方教会观,在教会的路线上,史百克就采取了「普世的职事」的态度。因为只要有两个神子民的聚集就能影响整个基督的身体,所以,我们可以想见当史百克在任何地方尽职时,他都能胸怀寰宇、无远弗届。他说,

不论我们在那里聚会,甚至只有两三个人,全身体都与我们在天上一同聚集,也被我们所影响。这是多么惊人的想法,只要两三个神的儿女在任何地方聚集在一起,与元首有生命的接触,就正在也能够影响到整个基督的身体;每个肢体,不论他们可能有多少百万之众,只要他们是真正基督的身体,他们都会受到影响。(140)

因此,史百克不会将他的职事局限于任何宗派、国别和地域之中。他并不鼓励人脱离宗派组织。他说,「留在你们原来所属的团体,直到你们得着启示,叫你们无法再留在那里为止。」(141)这样的实行和倪氏有别。只是,史百克有一套灵然的建造之论。他认为教会要作基督的彰显,就应该让基督作一切,顺从圣灵的主宰。他写到,

基督是阿拉法又是俄梅戛,是起初又是终结,也是一切的中间者。让这一个作为出发点;让一个成为所有关乎生命和工作之事物的,也就是教会的性质和使命的,管制原则和实际。这一个浩大得令人难以理解的属天体系,是基督个人的具体实化,要影响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论是信徒个人或是教会整体都不例外。但是要记住只有圣灵能看见并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在起初,我们必须对圣灵主权的引导完全顺服。正如同血浆之于人的身体,神圣基督的生命之于『教会是祂的身体』也是如此。正如肉身范围里的神经系统,圣灵在属灵的范围里亦然。(142)

在建造教会的事上全然是基督、圣灵、生命的事。

与此相呼应的,在〈团体的器皿〉一文中,史百克指出基督的身体是借着适当的等次(order)结构而增长。「如同身体合适的配搭就会长大。基督的身体是借着神的增加而增长;而这是在合适配搭的基础上,每一个筋节按照它适奋的度量而尽功用,才得以达到的。所以,增长是借着等次结构才能成就。」(143)然而,基督身体中的「等次」是什么?首先,这个等次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基督的元首地位。整个基督的身体是靠着基督作元首而结合、长大的;所以,每一个肢体都要持定元首。其次,基督的元首地位是借着圣灵的管理而临到身体上的每一个肢体。最后,这个等次因着基督的元首地位、圣灵的管理,就构成一种肢体间合适的彼此相关性,使个个肢体能合适的尽功用和彼此相联结,而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144)借着这一种等次结构,教会就能达到作基督之丰满和彰显的目的。

再者,在实际执行建造教会的工作时,史百克强调每个肢体都责无旁贷,个个都得尽功用。在〈职事的工作〉中,他解释了弗四:1112。他指出,基督升天之后赐给教会各种恩赐:使徒、先知、传福音者、牧人和教师。而这些恩赐的目的是成全圣徒,各尽其职,以建造基督的身体。所以,史百克指出,这些恩赐乃是为了要使众圣徒,人人都成为执事。(145)换言之,建造教会人人有责。倪柝声对这一点是会心悦诚服、完全接受的。

若然,什么是职事呢?对这一点史百克讲得很清楚。「在新约圣经中职事不是给演讲、传信息、开班、授课等类基督教组织性工作五花八门的活动。根据新约和神的想法,职事……就是把基督服事给人……职事就是基督的身量被传递出去;它就是供应基督。」(146)简言之,职事的本质就是分赐基督;而职事的工作就是借着供应基督,成全圣徒,建造基督的身体。对于这一点,倪柝声不只推崇、领受,更是身体力行。

最后,史百克也谈「主的恢复」,只是内容与倪柝声相去甚远。在《主的恢复运动》一文中,他诠释了主恢复的属灵意涵。他认为主的见证被破坏是因为大多数信徒只受宗教而非圣灵的支配。然而,主正在作恢复的工作。但是,史百克不像倪氏是在教会历史中寻找主恢复的足迹,他乃是在神的话中寻找主恢复的属灵的原则。因此,他从但以理、尼希米、以斯拉和以斯帖等旧约人物的身上,寻找主恢复的原则。他认为,正如这些古圣一般,主今天正在寻找可用的工具来作祂恢复的工作。这一些人关心主的见证,因此也进入主的苦难,也因此被构成他们自己的职事,能成为主所使用的工具。「这一种工具受托付有对主耶稣全幅的启示。他们会在对主的信心和依靠中为主站出来,给主一个机会让主表白祂自己。」(147)在此,我们找不着神圣真理累积前进的想法,我们也听不到恢复到非拉铁非型教会的诉求。

不同于倪氏的恢复史观,在史百克如果有历史观念的话,也只是一种类似循环史观的概念。在〈教会一属天之城〉一文中,他说:「教会的历史是一个使人悲哀的故事,是一次又一次从依靠神的供应堕落到倚赖人的资源、天然的手段、天然的方法,其下场都是千篇一律——妥协、搀杂、羞辱。」(148)在此,他说的是「重复的」或「周而复始的」堕落。在《神属灵的家》一书中,他说到:教会的历史从一起头就是「一个死与复活相续不断的历史」。这代表着我们要「忍受一切如日蚀一般,黑暗以致于死亡……结果乃一次又一次得着荣耀的神。」认识这一个教会历史的特性,「是要我们一次又一次经由死亡认识生命。」虽然,每一次的复活都意味着神荣耀新的彰显,但是不论是教会或是个别信徒都得一再地经历死的亏损。(149)这些讲论呈现出一种循环的历史观念。在此没有丝毫「进步」的意味,信徒个人或教会全体的成长以至于最终的成熟,都是在一种返而复始的生命循环——一再的死而复活——中完成的。这与倪柝声的教会恢复的历史观点不同。当然,因为他坚持在神永远的目的里来讲教会的真理,在基督的元首权柄和圣灵的管理之下来看教会的实行,人的历史就只能是周而复始式的循环而已,目的是让教会和信徒不断重复得着死而复活的经历。循环史观所传达的意义是历史本身只是「虚空的虚空」,并无真实的意义。这一历史观点的不同也可以看出他与倪氏的差异。

伍 结语

史百克的教会思想富有属灵、深邃、包罗的特质。他教会思想的出发点是普世信徒一体同然的属灵事实。由此,他对教会的分裂、优化、组织化的现况并不悲观;反之,他致力于启发信徒对灵命的渴慕,追求实现教会于信徒间那一种生机的彼此相关感。而他那持定基督作一切、圣灵作主宰、肢体尽功用、依等次建造教会之观点,在在都揭发「基督的身体」之真理的丰富意涵,让倪柝声产生共鸣响应。

然而,在实行的路线上,史百克和倪折声则各持己见。史百克以两三个人为代表的原则作为教会的路线,超越了宇宙教会和地方教会的分野,既富有弹性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挑衅与争议。然而,倪氏则主张以地方合一立场为根据,建立地方教会,作为主今日的重大恢复。再者,倪氏更以圣经为蓝图,规划建造地方教会的具体策略。因此,使徒和长老得以再被确立,恩赐与职分的区别因以辨明,工作与教会的关系因而厘清,甚至于执事室的设立、接纳信徒的手续、教会经济财物等事宜,钜细扉遗都安排停当。倪柝声的教会思想具备了详实具体、确切可行的特质。然而对此,史百克却期期以为不可,以其不合属灵原则、以其窄化基督、划地自限。

史百克和倪柝声的教会思想之间这一个彼此互动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当然,在这一场东西交会的过程之中,倪柝声之于史百克的教会思想者十分显然,倪氏本人也从不讳言。然而,史百克得之于倪氏者则无足道哉。笔者以为这两造的教会思想都自成系统;双方交会的内容虽多,但双方冲突的也非常尖锐。试问挖去了教会立场,倪氏的教会体系何以站立?然而,我们若要史百克放弃代表的原则,那么他那普世的属灵职事又有什么着力点呢?这两套教会思想虽然有同源、相类的本体论内涵,但是在方法论、解经学、历史观和教会路线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虽然如此,我们不能不被倪柝声那乐观的告白:「我们两个见证完全合一了。」所深深打动。至少,在他还能公开尽职之时,他保守了和史百克合一的见证。因此,谁能否认那句话不正表达出倪氏个人深切的渴望,那就是他为着神现今时代的行动,希望和史百克之职事求同存异的款款之诚。

 

注:
(1)李常受,《正当教会生活的恢复》(台北:台湾福音书房, 2001,新一版),163,189。林荣洪,同前书,195-199,327-331。此外,类似之论如于力工,《西方宣教运动与中国教会之兴起》(Berkeley:于力工,2006),152-153。Witness Lee, Watchman Nee:A Seer of the Divine Revelation in the Present Age (Anaheim: Living stream Ministry, 1991) , 27. Leslie Lyall, Three of China’s Mighty Men (London: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 19730, 57. Luck PeiYuan Lu, “Watchman Nee’s Doctrine of the Church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Church Movement”(Ph. D. dissertation,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2), 15, n. 18; 54-55. Augus I. Kinnear, Against the Tide: The story of Watchman Nee (Fort Washington,Penn: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1973), 128.梁家麟,《倪柝声早年的生平与思想)(香港︰巧欣,2005),121-197。
(2)J. N. Darby,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 N. Darby, vol. 1( (Sunbury: Believer Bookshelf, 1971) , 352.
(3)Ibid.,358.
(4)邓世安,〈倪柝声教会思想之研究(1925-1938)——―个中西对话的面向〉,《辅仁历史学报》24 (2009 年 12 月):264-276。
(5)这些书籍原本多为因应教会成长而有的查经、聚会讲道、成全训练的纪录,而非学术论著,刻意阐述其教会理论。
(6)倪柝声,《默想启示录》(上、下)。台北:台湾福音书房,1982-1983。
(7)倪柝声,《默想启示录》(下)(台北:台湾福音书房,1983),294。
(8)同前注,356。
(9)同前注,420-421。
(10)同前注,503。
(11)倪柝声,《倪柝声文集》7(台北:台湾福音书房,民八十六), 386。倪柝声,《默想启示录》(上)(台北:台湾福音书房,1982),100-101,109。在达秘的《圣经略解》大体上都包含了,只是他并未像倪氏这样条列式的分述而已。参见J. N. Darby, Synopsi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vol. 5: ColossiansRevelation( Addison: Bible Truth Publishers, 1970), 495-518.司可福的圣经批注则分成四点来说:(一)实际上,是写给当时七个地方教会的书信;(二)在教导上,让所有的基督徒能知道神眼中教会属灵的情形:(三)对个别信徒的,陈明对得胜者的应许;(四)预言性的,在两种层次上揭示出教会灵性的历史:其一,各时期中一再重复的类型;其二,一直到教会时代的结束为止,教会属灵状况的演进。参见C. I. Scofield, 伐 ed, The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 1352-1353由此可见,倪氏对达秘的作品并非全然照抄,乃是经过理解消化,针对中国的读者发言的产物。
(12)倪柝声,《倪柝声文集》22(台北:台湾福音书房,民八十六),56。
(13)同前注,78。
(14)同前注,9。
(15)同前注,122。
(16)同前注,123-124。
(17)同前注,21,46。
(18)同前注,21-22。
(19)倪柝声,《工作的再思》(六版)(台北,台湾福音书房,民八十三), 11。
(20)同前注,57-59。
(21)同前注,62。
(22)同前注,64。
(23)同前注,66。
(24)同前注,78-79。
(25)倪柝声,《工作的再思》,120。
(26)倪柝声,《倪柝声文集》32,258-259。
(27)倪柝声所用「见证」一词之意指神圣生命或工作之外在表现。「欧美见证」可以泛指欧美基督徒因其对基督的信仰与经历所彰显出之生活与工作的特质。
(28)倪柝声,《倪柝声文集》44,2。
(29)同前书,64。
(30)同前书,74。
(31)同前书,68。
(32)如史百克在一篇名为〈主的囚犯〉(“The Prisoner of the Lord”)的信息中说:「为着一切属灵的事奉,属灵的启示是基要和不可或缺的——我们的说话、我们的计划、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时间都必须根据启示。」T. AnstinSparks,“the Prisoner of the Lord,” in Living Water for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1(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29. 又见于同书页189,史百克一九三五年三月的文章〈神圣启示的地位〉(“The Place of Divine Revelation”)中说,「现今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就是神的子民能够达到对属天事物一种属灵的理解。」
(33)倪柝声,《倪柝声文集》44,129。
(34)同前书,131。
(35)倪柝声,《倪柝声文集》34,50。
(36)根据李常受所说,倪柝声之《教会的正统》一书的内容是在一九四二年讲于重庆。参见李常受,《历史与启示》上册,155。
(37)倪柝声,《倪柝声文集》47,65。
(38)同前书,12。
(39)同前书,19。
(40)同前书,31-32。
(41)同前书,89。
(42)同前书,45-46。
(43)同前书,57。
(44)同前书,60-6l。倪柝声和地方教会运动的人士往往将更正教的各宗派称之为各「公会」。
(45)同前书,66。
(46)同前书,76。
(47)同前书,91。
(48)同前注。
(49)同前书,85-87、104-105。
(50)同前书,112。
(51)参见倪柝声。《倪柝声文集》52。台北:台湾福音书房,1997。
(52)Witness Lee, Watchman Nee: A Seer of the Divine Revelation in the Present Age (Anaheim, California: LivingStream Ministry, 1991), 220-222.
(53)倪柝声,《倪柝声文集》11(台北:台湾福音书房,民八十六),162。
(54)同前注,164。
(55)倪柝声,《倪柝声文集》55(台北:台湾福音书房,1997),290。
(56)这是他在台湾一系列的讲道辞的一章。这些篇章后来集成《救赎的八段》(The Octave of Redemption)一书。此书的中文翻译:《救赎的八段》(一版三刷)(Culver City, Ca.:美国见证出版社,2003)。它并未署名译者是谁。其前两段期〈道成肉身〉和〈主在地上的生活〉曾刊载在李常受的《话语职事》的第五十一期(一九五五年九月一日)和第五十二期(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上,而且译文完全相同。可是,其余的内容就不再刊登于此杂志。《话语职事》的编辑者对于其它篇章未能依序刊载,也没有任何声明或解释。由此,笔者推测这些篇章当为原来李常受的青年同工所翻译。后来,因李氏与史百克意见之不同日益显明,李常受因而未让此书全部的内容刊齐,就戛然中止。尔后,原译者因与李常受决裂,便自行出版其全部译文。同时,现今英文版T. Austin Sparks,The Octave of Redemption(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2000),声明是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年之《见证报》集录;但是其内容却较中文版简省甚多。可能的原因是中文版为当时讲道的纪录,注明是「特别聚会记录未经讲者改阅」;但史百克在《见证报》刊登者则为其审阅过之版本。最后,应当指出的事中、英文版在「教会的意义」这一题目的说法有别。有差异。英文版改成「教会:它的诞生、使命和成全」(The Church: its Birth, Vocation And Completion)。
(57)史百克,《救赎的八段》(一版三刷)(Culver City, Ca: 美国见证出版社,2003),227。
(58)同前书,228-229。
(59)同前书,229-230。T. Austin-Sparks,The Octave of Redemption(Tulsa, OK: Emmanuel Churc, 2000), 89-90.英文版与中文版稍有区别,特别强调教会的现在性。其原文:“the Church is a body of people called out of the nations to be a heavenly people now: not hereafter in ages to come, but now.”
(60)史百克,《救赎的八段》,232-234。
(61)T. Austin-Sparks,The Octave of Redemption , 90.
(62)史百克,《救赎的八段》,234。
(63)同前书,235-236。
(64)同前书,236。
(65)同前书,237。
(66)同前书,238-239。
(67)同前书,239。
(68)同前书,240-242。
(69)同前书,243。
(70)同前书,244-245。
(71)同前书,245。
(72)T. Austin-Sparks, The Octave of Redemption, 94.
(73)史百克,《救赎的八段》,248-250。
(74)同前书,252。
(75)同前书,253。
(76)同前书,254。
(77)T. Austin-Sparks, The Octave of Redemption, 95-96.
(78)Ibid., 96.史百克,《救赎的八段》,257。
(79)T. Austin-Sparks,The Octave of Redemption, 97.
(80)Ibid., 98.史百克,《救赎的八段》,264。
(82)史百克,《救赎的八段》,265-267。
(83)同前书,268-269。
(84)同前书,269-271。
(85)同前书,271-272。
(86)同前书,272-273。
(87)同前书,277-278。
(88)同前书,278-279。
(89)同前书,279-283。
(90)同前书,283-286.
(91)同前书,287。
(92)同前书,297。
(93)同前书,297-298。
(94)同前书,301-305。
(95)同前书,305-307。
(96)同前书,311-315。
(99)同前书,316-319。
(100)同前书,319-321。
(101)同前书,321-323。
(102)同前书,324-325。
(103)同前书,325-334。
(104)同前书,334。
(105)倪柝声,《默想启示录》(上)(台北:台湾福音书房,1982),152。
(106)同前注,57。
(107)同前注,92-93。
(108)倪柝声,《倪柝声文集》22(台北:台湾福音书房,1997),21-22。
(109)史百克,《救赎的八段》,316。
(110)邓世安,〈倪柝声教会思想之研究(1925-1938)—一个中西对话的面向〉,286-287。
(111)T. Austin-Sparks,“The Urgent Need for a Holy Ghost Restoration of the Church,”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1(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11.
(112)Ibid., 12.
(113)T. Austin-Sparks,“Stripping Down to Christ Alone,”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1(Tulsa,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76.
(114)T. Austin-Sparks,“The Condition of Things in the Church Today,”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vol. 1(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69.
(115)邓世安,〈倪柝声教会思想之研究(1925-1938)——一个中西对话的面向〉,265-267。
(116)T. Austin-Sparks,“God’s Mind About the Church.” http://www.Austin-Sparks.net/english/000426.html(http://www.Austin-Sparks.net/english/000426.html)
(117)T. Austin-Sparks,“The Great Divide and the Great Transition,” 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47, no. 4 (July-August 1969): 74. T. T. Austin-Sparks, The Mission, the Meaning and the Message of Jesus Christ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86-92.
(118)这一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一九二七年,但笔者能收集到的则是一九四八年的版本。
(119)T. Austin-Sparks, The Centra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Cross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63.
(120)T. Austin-Sparks,“The Church Which is His Body”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5.
(121)Ibid., 6.
(122)Ibid.
(123)Ibid., 7.
(124)T. Austin-Sparks,“The Testimony of Jesus,”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1(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201.
(125)Ibid.
(126)T. Austin-Sparks,“Gather My Saints Together,”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1(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84.
(127)T. Austin-Sparks,God’s Spiritual House, 1941.
(128)T. Austin-Sparks,“The Meaning of the House of God,”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1(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246-247.
(129)T. Austin-Sparks,“Foundation,”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1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159.
(130)T. Austin-Sparks,“The Continuance of Divine Instrumentalities,”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1(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211.
(131)T. Austin-Sparks,God’s Spiritual House(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51.
(132)Ibid., 54-56.
(133)Ibid., 57-58.
(134)Ibid., 58-61.
(135)T. Austin-Sparks, The Centrality and Supremacy of the Lord Jesus Christ(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34.
(136)T. Austin-Sparks,“The Church Which is His Body”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21.
(137)同上注。
(138)同上注。
(139)同前书,21-22。
(140)T. Austin-Sparks,“The Church Which is His Body”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22.
(141)同前书,26。(142)T. Austin-Sparks,“According to Christ” (Editorial One).Cf.http://www.Austin-Sparks.net/english/books/000718.html (http://www.Austin-Sparks.net/english/books/000718.html)
(143)T. Austin-Sparks,“The Corporate Vessel,”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2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98.
(144)同前文,99。
(145)T. Austin-Sparks,“The Work of the Ministy,”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1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166.又见于T. Austin-Sparks,“‘ Chapter 3-Why the Foundations Should be Soundly Laid,’ in Foundations.”Cf. http://www.Austin-Sparks.net/english/books/002123.html
(146)T. Austin-Sparks,“The Testimony of Jesus,”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1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201.
(147)T. Austin-Sparks,“The Lord’s Recovery Movement,”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2(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90-93.
(148)T. Austin-Sparks,“The Churchthe Heavenly City,” in Living Water from Deep Wells of Revelation, vol. 2 (Tulsa, OK: Emmanuel Church, no date), 198.
(149)T. Austin-Sparks,God’s Spiritual House,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