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曦
在旧约中,先知何西阿勉励以色列的百姓说:『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祂;祂出现确如晨光,祂必临到我们像甘雨、像滋润田地的春雨』(何六3)。在新约中,使徒保罗写信给腓立比的圣徒说:『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因祂已经亏损万事,看作粪土,为要赢得基督』(腓三8)。使徒保罗已将对基督的认识(不仅是基督)视为至宝,为此而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他是我们的榜样。
因为『惟独认识神的子民,必刚强行事』(但十一32)。认识神的人能够、也必刚强开疆拓土,为神开辟天下。今天神在地上,就是需要这样认识祂的人。就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关头,主再来的紧近再次催逼我们;『直到我们众人都达到了信仰上并对神儿子之完全认识上的一,达到了长成的人,达到了基督丰满之身材的度量』(弗四13)。鉴于众信徒对三一神之认识笼统,并对三一神观众说纷纭,实有加以厘清之必要。笔者仅将当代华文基督教界之三一神观作整理对照。初步条列出二十一种加以整理归纳,以神纯净的话语来对照,加以评论,期能有助于以弗所四章豫言的完备应验。
一 交依学说
中国当代本色化神学倡导人谢扶雅的交依学说是调和了中西学说。他一面采怀海德(Whitehead A.N.)的进程哲学(process philosophy),另一面用易学为方法,来发展他的进程神学-交依学说(Theory of Interdependency)。交依学说是根据后汉大儒郑玄,以『「易有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为基础,认为易学此论点相当于中国的本色神学。所谓「不易」即上帝在其本身;「变易」等于上帝为其本身;而「简易」便是最容易知、最容易行的中道。』1谢氏因而推论其《我的一些未成熟的神学思想》:『上帝在其本身是静态的上帝,上帝为其本身是动态的上帝。圣子圣灵皆自最初与圣父同在,构成西方初期教父们所称说的「三位一体」。但我们中国人,不妨另取一体两态(静与动)的真神。』2谢氏脱离圣经基础,自易经取材%
二 生命整体演化说
在中国完成其神学思想架构,并参与鉴定北京猿人的人类学家法国神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采用柏格森(Bergerson)的宇宙演化论为基础,发展其生命的整体演化说。他在《神的氛围》(Le Milieu DivinEssai de vie in terieure)一书中题到:『宇宙是一个整体,它演化成生物─有意识的生物、有心智的人,它仍继续向着精神方向在演化。物质宇宙开出了生命与精神的花朵,灵肉综合的人正在结出更丰硕的果子。4』『天主的无所不容,它像是世界的滋养液,无往而不流,负荷着使人圣化的宠爱。基督信仰的精华,便是给我们题出这个问题,并予以回答:「那就是道成人身的,耶稣基督」。5』『天主在一个变成火热的宇宙中心显示自己。基督便是宇宙的心脏,祂是足以渗透一切的火,祂渐渐蔓延到各处。』6基督在其眼中,乃为无位格的宇宙基督,而照其所期望的结果,宇宙终极的大融合,乃是一种泛神论的理想。此理论混合世俗哲学之宇宙观与圣经神观,创造成一畸型之『进化神观』,亦一混杂之产品。
三 齐物论中的天主圣三神秘关系
当代中国天主教成世光主教在其《太初有道》一书中,论及:『老子第四十二章有一段话,与天主三位一体有关连。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晋朝王弼注老子,有特出的地方。他说:「已谓之一(道生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我们用今日语体文译说王弼的注:既已经是「一」,那能没有「言」,那能不说话呢?有了「一」有了「言」,不就是「二」吗?然后「一」与「二」自然就生出了「三」。…王弼的这个注解,近乎我们神学上讲天主三位一体道理。他是引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话。庄子说:「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原是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今忽然说出这样的几句话来,实在使我们惊奇。我们惊奇在天主降生以前的庄周,居然说出了天主三位之间的神秘关系:天主第一位(父)生第二位(言);第一位与第二位又共发第三位(神)。』7
严格的说,本段所题的论点,乃属于宗教比较学(Comparative Religion)的范畴,但是成主教之『庄周…说出了天主三位之间的神秘关系』一语,已开始倾向将庄周哲学与圣经的思想混杂。
四 阴阳太极图
任教于辅仁大学神学院之奥地利籍神父谷寒松(Gutheinz, L.)所着《天主论.上帝观:天地人合一》一书中,对混合的趋势有进一步的发展。他说:『在中国的文化思想里,有一个极为生动传神的图像-阴阳太极图。…太极的整体就是无始无终、永远现在的惟一天主。阳…象征父爱的给予者,代表阳刚之爱。阴…象征子爱的接受者,代表阴柔之爱。阴阳相交合一的动力…就是天主第三位圣神的象征,是爱的奥迹合一的面目。…我们把如此富于生命力的太极图,应用在天主圣三奥秘的解释上,一方面确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领悟圣三的堂奥,而且是以一颗中国人的灵思与圣三相遇,实在倍感亲切!』8此书对三一论教义的发展史,提供华文世界中最详尽、最丰富的资料,诚属难能可贵。然而,将父-子-圣神以阳-阴-合来类比,一面来说,比根舍(Gunther, A.)以正-反-合(Theis-Antitheis-Syntheis)来类比父-子-圣神,更富动态感与生命力。另一面,这种类比开始严重的混杂了圣经的真理。
五 统一教的阴阳神论
以东方哲学来混杂圣经思想者以文鲜明为最,文氏以其《原理讲论》(Principle)一书为其教义基础,创立统一教(Unification Church),其中多有揉合、搀杂东方哲学,如:轮回等。其神观系以世间之阴阳二性,推论上帝为二元属性-原阳性(Primordial Masculinity)与原阴性(Primordial Femininity),而造出『阴阳神论』、『阴阳创造论』等。并以其本人为再临之弥赛亚,且休妻另娶日本韩鹤子,以全世界的真父母、父母神自居,其越过基督教训之处昭然若揭。
六 以『显现事件』为前题所建构之三一神观
摩门教(Mormons)乃是一种以《摩门经》、《教义与圣约》及《无价的真珠》等着作,超越圣经而形成的宗教混合主义。其教义的前题根据其先知斯密约瑟(Joseph Smith)从天上人物所得之『异象』。正如该教美国南部诸州传道部会长黎嘉兰于其教义信息中所言:『此项关于神和祂儿子耶稣基督的真实知识,已在本福音期中再度临到地上,不是借着研究圣经,而是借着这些天上人物对年轻的斯密约瑟的实际显现,如他已那么感动人心地作证的。』9
摩门教对三一神有如下看法:
第一,『祂们(众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亚伯拉罕书四3)。
第二,『神自己原和我们现今一样,如今他是一个被高举的人,在天上坐在宝座上!…我们或许以为神在已过永远就是神。我要驳倒这种想法,揭开幔子,使你们能看见。』10
第三,『父也有一个有骨有肉的身体,是可触摸的,像人的身体一样』《教义与圣约》(130:22)。『因此我们知道父与子就着形状与身量说,都是一个完全的人;他们分别都有骨有肉、可触摸的身体。』11
第四,『三一是三个分开的神:父、子和圣灵…这三者是分开的个体,物质上与彼此分别,这可由神圣者对待人的可信记录表明出来。』12
第五,『祂、祂的父和圣灵,是三位个别的人物,经文中所题祂们的合一,只是目的和愿望的合一。』13
由此观之,摩门教为三神论,无可置疑。
由其经典及著作中可以清楚显示,在其有限引证圣经经文的观点中,摩门教之神观已经跳脱其圣经的原意,虽然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辞汇来发表。
七 次位论的三一神观
在台湾,因拒服兵役而造成轰动;在美国,因拒绝输血,而被人称作『最危险的教派』的耶和华见证人(Jehovah Witness),拥有其奇特的三一神观。与圣经中独一的三一神(The Unique Triune God)观迥然不同,乃是一种次位论的三一神观(Subordinationistic Tritheism)
耶和华见证人极力辩称上帝自始至终都高于耶稣。他们举出圣经中许多例子,如耶稣向父的祷告,以证明耶稣表示父是高于祂的14。此外,他们认为,圣灵只是上帝的动力15。从其各种著作中,这种始终一致、强烈的观点,使人无可避免的联想起其为四世纪亚流主义(Arianism)的现代版本;这是一种次位论的思想,父、子、灵在一种上下相属的框架关系中,此观点已在尼西亚大会中将之定罪为异端,而加以咒诅。
以我们接受整本圣经作为信仰和生活独一标准的基督徒而言,圣经中所有论到三一神的事实记载,我们都当全盘接受。一面来说,在救恩历史中,的确有父比子大的事实。然而圣经中也有论到耶稣就是神、是耶和华神的经节,我们对这两面的经文都该同样接受。
耶和华见证人教派所出版译本对以赛亚书九章六节有如下注解:『以赛亚书九章六节中的全能的神,原文e1gibbor,意Mighty God。而创世记十七章一节,是全能的神。这里全能的神,原文e1shadday,意Almighty God,所以创世记中这位全能的神才是独一的耶和华神』,其地位大于以赛亚书中所说婴孩要称为之全能的神。他们宣称这只是次于那全能上帝的次神。其实,由以赛亚十章二十、二十一节可知两者为同一位。
约翰一章一节在该教派所出版的新世界英文译本圣经中,将之译为『In the beginning the Word was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a god』,末了一句成了『话是一种神』,其用意想要说明:话只是次级的神,耶稣并非神本身。无可置疑,此等说法是圣经不容许的异端。
八 真耶稣教会的三一神观
由华人在中国北方所创立的真耶稣教会(True Jesus Church),其教义与北美洲『独一神格灵恩派』不谋而合。但因其并非北美独一神格灵恩派的分支,而被伯纳德归类为自生自长的独一神格灵恩派16。这类团体自称独一神格灵恩派(Oneness Pentecostal),他们强调神绝对的一,神的所是是绝对不可分的,在祂里面没有身位的区分。因此,主耶稣就是神自己,而不是神格父、子、灵中的第二位。这派人士大胆的表示,他们所坚持之『神的一』(The Oneness of God),基本上就是形态论(Modalism)的同义辞。也就是说,独一神格灵恩派就是二十世纪的形态论。17
真耶稣教会台湾总会文宣处出版谢顺道所着《圣灵论》一书中说到:『由此可以推知,在基督降生前,尚未进行救赎工作的永远过去,神是独一的;基督再临,救恩完成后的永远未来,神也是独一的。在救恩的期间,为了完成救恩的需要,神似乎分成三位,其实却是同一位神的作为。救恩的期间,始自基督的降生,终于基督的再临,前后大约二千年;这二千年,就神永恒的时间来说,是极其短暂的。…奉主耶稣的名施浸…。因为他们知道父子圣灵都不是名,只是称谓;父自有父的名,子自有子的名,圣灵也自有圣灵的名。…按名一字,在原文上是单数,英译本也是;此事表示,父子圣灵是独一神,祂的名是独一的,就是耶稣。』18
《圣灵论》一书中认为只有救恩的期间,神似乎分成三位,之外神都是独一的。此观点确实是很形态论的。
九 面具说
虽然早期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以拉丁文persona来表达希腊文hupostases之涵意,之后也为拉丁教会的传统所采取,并沿用迄今。然而,父、子、圣灵为三个hupostases,并非指当初罗马帝国时代的戏剧演员所戴的假面具(masks),用以扮演各种角色的那种意义,用在法律上是指有资格拥有某种财产的人,也指这样个人的具体表彰与其所反对之形态论观点不同19。不幸的是,这种不准确的思想仍流传至今。如周联华在《神学纲要》中所云:『三位固然永远是三位,但是当我们想到特土良在用tres personae(今译为三位)的时候,persona是解释作「面具」。上帝有三个「面具」,那就是父、子、灵。同一演员用三个面具,可以演三个角色,这三个角色都是同一位演员表演的。…假如我们接受这个解释,那就是上帝是一(我们所信的是独一神),但是以三种不同的身分出现,那三种不同的身分就是父、子、灵。假如我们认为「面具」对我们国人很刺耳的话,我们可以用彰显。三位一体的教义是上帝的三种不同的彰显。20』周牧师此说法,有涉及形态论之疑。
十 三位一身体说
在《信徒与神学,卷三,奇妙的神》一书中,吴明节大胆的题出一个新的解释,『三位一体』的体字,乃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之体。原文如下:『最后,我大胆的题出一个新的解释,「三位一体」绝对正确。「体」字乃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之「体」,基督是真神彰显自己最完备的启示,在祂体内,三位全备的神格与人格都合而为一。是一个道成肉身之体的功能,无论如何划分,上帝在道中,基督在道中,圣灵也在道中,这道是已成肉身之道,就是神三位之体。所以说:「神是三位一体」的。』21
当然,这种说法比较起义大利弗罗伦斯(Florence)巴迪尼(Bardini)博物馆中,以一头三脸面的身体来表达三位一体的形象,是高明多了。那是欧洲中古时期表达三位一体的一种方式。然而,吾人若略知三一神论道理的历史发展,就知『体』绝不是指道成肉身之『体』,而是指『实体』(substantia)说的,就不会犯下三位一身体的错误了(参《肯定与否定》第二卷第一期,六七至六八页)。
十一 委员会式三一神观
许多华语基督徒的三一神观乃是三神论倾向的,如同《基督教神学手册》作者麦葛福(AlisterE.McGrath)的观察:『许多基督徒这么样来思想三一神的!在他们的想法中,耶稣基本上乃是神圣委员会一个成员,奉派到地上来传达一些事,并且把受造界的事情给弄妥了。…但圣经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将神模拟成一个委员会。一个老人坐在天上的观念比它还要更糟!我们会猜想:他们有什么议程?主席多久使用他那一票来解开另外两个委员相持不下的僵局呢?这整个观念都是荒诞不经的。但它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为什么有些基督徒会用这个方式来思想呢?答案非常简单:他们在三一神论上所受的教导糟透了,这么厉害的误解实际上是不能避免的。』22
十二 三一分身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本体分身的说法,不幸的被用来解释三一真神。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有『三一分身』的说法,并将圣灵称作『清风』。在《神学纲要》卷一中,周联华沿用此说法,并认为这容易为中国人的观念所接受:『在三位一体之奥秘中,当上帝分身成为子以后,父依旧是父。上帝分身成为「子」了,子中有上帝,但是并没有影响到父,父仍旧是父。怎样解释「子」,也同样解释灵。因此,父、子、灵是三种彰显,却是一位上帝。』23以『分身』的说法来解释三一神的奥秘,其三神论的倾向是非常强烈的。
十三 联邦政府式三位一体
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翻译伯特纳(Loraine Boettner)所着之《三位一体》书中,对三一神论有各面的描述。可喜的是,该书甚至引进『内在的』三位一体和『时代的』三位一体的观点来说明。可惜的是,该书却大胆的以联邦政府作为对三一神的比方。『假如我们可以大胆的以联邦政府作为比方,我们就可看出三个同等奇妙的和协调的分部机构。我们可以说圣父,是掌管计划与创造世界,制订律法并且赐下子来使百姓得赎的,可以比作立法机构;圣灵,具有重生与洁净的能力,和控制人的思想与本性的能力,可以比作行政机构;圣子,舍弃祂自己去满足神公义的要求,并对全人类施行审判,可以比作司法机构。』24联邦政府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与司法机构,具有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特质。将其运用在解释三一神,确实是大有问题。
十四 三位一灵说
唐崇荣于《三一神论》第一版内题到:『最近有一个人特别引起我注意,他不是用三位一体的名称,而是用「三位一灵」,我认为是很不错的,因为圣父是灵,而耶稣基督祂复活、升天,祂现在是灵体的;而圣灵是灵,主是那灵可以用在三位的身上。主是灵,圣父是灵,圣子是灵,圣灵是灵,而圣子、圣父、圣灵乃是同本质、同荣耀、同本体的一位上帝,是不同的三个位格。』25
灵为神的本质(ousia)固然不错,强调灵,是一种普遍的趋势,然而就着基督复活升天后是灵体的,来说明圣子是灵而来说明复活前与灵的关连,仍有缺欠。
十五 动态神观
在《偏差溯源》一书中,沈介山题出一种动态神观:『至于到底祂何时是「一」,何时是「三」,这纯粹属于上帝主权所支配的范围之内。祂可以随时摆脱自我限制,而这可以在道成肉身之前,道成肉身之后或基督复活升天之后发生。毕竟上帝是自存、不变、无限、全能、超越时空而全在的神。只要我们让这一条动态神观(dynamic view of God)的思想路线保持畅通,那一些难题,如:三位是否同为永存,基督是否次于父,父与子是否同质,圣灵到底只从父而出或从父「与子」(filioque)而出等问题,根本没有成为问题的余地。』26
沈氏理解人类理智思维,逻辑推理的有限需诉求于上帝绝对的主权,然而其缺少严谨圣经内容为支柱的动态神观,对于解决历史性重大三一神论的难题,仍是缺少说服力的。
十六 章力生的上帝论
章力生的『上帝论』比较平衡的论到三位一体各方面的特性,尤其在合一性方面,以父、子、圣灵彼此有灵交(intercommunion)来阐释27。与本生(Clarence H. Benson)所着之《三位一体的神》28,仅仅从三位的角度来讨论神的位格和工作,比较起来较能有效防止其三神论的倾向。然而彼此灵交(intercommunion)若能以互渗共存(perichoresis)以及神圣的彼此互为主体性(Divine Intersubjectivity)为其内涵,其丰富度就相当的补强了,请参考罗马尼亚东正教学者史坦利劳(Dumitru Staniloae)的著作《对神的经历》,以及互渗共存(perichoresis)的概念。『神圣存有的存在,一点不差的就是神圣的主观性在三个彼此互相渗透的模式中扎实的存在,因此是在三重的主观性里。这种神圣身位的彼此互渗共存的属灵特性,也是一种彼此意识的相互穿透,可以用彼此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来表达。』29
『神圣身位,不仅在彼此的关系中存在,更是在彼此互相里存在,更是动态的在彼此互相中存在。神圣的互渗共存用来维持并发表三位动态的合一,而同时容许三位的每一位有不同的认同及不同的角色,神乃是这样的三位,父、子、灵一直存在于一种生命与爱的、永远的互渗共存交通里。在这种互渗共存里,神圣的联结能有效的维系,然而互渗共存的概
十七 梵二后的三一神观
『梵二』乃梵谛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62~1965)之简称。梵二前后的环境,是在面对工商业发达、多数群众与教会的远离、神学复兴、圣经学的发展、自由民主思潮的冲击下而形成的。梵二以圣经的启示,来觉醒和复兴整个天主教会的生活;它不再用纯理性方面的哲学论证来表达,而是用福音性的天主父、子、圣神在人类中的角色。所以梵二很少题到天主圣三内在的生活,却不断的强调救恩历史中的天主圣三。
我们来看梵二文献中的天主观。在《教会》宪章之绪言中,有如此宣告,『圣父委托圣子在世间应完成的工作结束之后(约十七4),五旬节日圣神被遣来,永久圣化教会…圣神以福音的效能使教会保持青春的活力。不断的使她革新。领她去和净配(耶稣)作完美的结合。…所以普世教会就好像「一个在父及子及圣神的统一之下,集合起来的民族」31』。拉纳(Rahner, Karl)促成梵二后三一神观,从内蕴转到经纶;然而就着圣灵论的重要性,却缺少足够的重视,仍需补强之。此外,拉纳在人论上的应用未为梵二所接纳,亦殊为可惜。
十八 超位格模型
天主教神父张春申以『超位格模型』解释天主圣三。传统教会以『三位一体』来 表达天主的内在关系,以位格模型说明圣三。父、子及圣神各分立,彼此有着『 交谈』的位际关系。
张神父之超位格模型,承认圣经中一般的材料非常『位格化』,但亦有『超位格 』的方式来表达天主的图像。父可视为深不可测的『根源之爱』;子是使人认识 的『流露之爱』,圣神就是『根源之爱』与『流露之爱』合而为一的爱,可称为 『合一之爱』。张氏认为,这种模型可能比位格模型更容易表达出天主惟一无二 。『我个人认为在一体范畴的神学里,父、子及圣神,可以应用「根源的天主」 、「表象的天主」及「体化的天主」来表达。』32
十九 祷告中体验之三一神观
此外,于华人基督徒观念中存有的神观,可由林鸿信于《教理史》中引鲁益师(C . S. Lewis)之神观来说明。鲁氏在《基督教正解》中以祷告为例,对三一论题出 了一个很好的说明。他以为,『在宗教的体验里,祷告时我们是在圣灵的感动里面,奉耶稣基督的名,向天父上帝祷告。这说明了上帝远超过我们的理解与想像 ,祂不只是我们祈祷呼求的对象,同时也是我们走向祂的那条路,并且祂又在我 们里面。在上帝里,通过上帝,走向上帝,这种体验实在超过人的理智。』33
鲁益师从人宗教体验的角度来看三一神论,故此,使三一的信仰容易成为基督徒 生活中鲜活的经历。不过『在…里』的概念,在华人的思维模式中,仍需相当时 间的吸收、接纳。如新约启示录一章十节『圣灵感动』,原文意『在灵里』,许多基督徒仍抱着『被…感动』的观念。
二十 距离的角度之三一神观
林鸿信认为:『按照鲁益师的模式,在此将人对上帝的认识区分为近距离、中距离与远距离。以远距离来看,就是圣父上帝;中距离而言,即是圣子上帝;近距离来说,就是在我们当中,也在我们里面的圣灵上帝。在远距离我们认识了上帝公义、威严的一面,因为我们出于对圣父的敬畏,无人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在中距离我们体会到上帝慈爱温柔的一面,因为耶稣基督以受苦和死表达了上帝的 爱,成为使我们能到上帝那里的桥梁;在近距离我们经历了赦罪的自由与释放,圣灵是释放我们的上帝,在我们里面,也在我们当中,与我们同在。这些体验与 认识应该都是连在一起的,无法分割,因为都是来自一位上帝。』34
林鸿信从距离的角度来诠译,是从God to us, God for us,而非God in God self 来切入,就是从经纶的角度来看,自然就容易有较主观且深入的体验和认识, 此外也题到这些体验和认识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割的。在体验上如何无法分割,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
二十一 李常受的三一神观
著作新旧约生命读经并著作等身的当代圣经学者李常受认为,关于三一神,原则 上是有两面不同的讲究。因为圣经中的真理有两面,三一神也就有两面:『一在三里』的一面,以及『三在一里』的一面。形态论是『三在一里』这面的极端。 当然,圣经里有『三在一里』这面的根据。但形态论越过了圣经关于三这方面的界限。因此,它是在一这一面极端的异端。三神论是相反的极端。三神论强调三 的方面,却忽略了一的方面。它也有圣经的根据,因为父、子、灵的确是三位。 但是三神论和形态论一样,也越过了圣经的界限,而成为异端。因此,极端的形 态论和三神论,都是异端。圣经既不是这一个极端,也不是那一个极端,它是站在中心,见证三一神真理的两面。在这件事上,圣经是平衡的。圣经忠于神创造里平衡的原则,不偏不倚,位于中心,并不走极端。35
李氏于一九八六年论到神圣的三一时说:『要认识三一神,首先要明白hupostases,就是神圣三一的三个实质。这三个实质就是父、子、灵。在全本圣经里,只有一节经文清清楚楚的把父、子、灵摆在一起,就是马太二十八章十九节。主耶稣是神成了肉身,在地上经过人生,到十架上受死,三天后复活,在复活里来到 门徒中间,告诉他们,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将他们浸入父、子 、圣灵的名里。」这里虽然有父、子、灵三者,但「名」这个字在原文里却是单数。这意思是说,父、子、灵在实质上虽然是三,但在素质上只有一位。』36
又说:『正如主、神、圣灵不是三位分开的神,乃是「同一位不分开,也不能分 开之神的三个实质」(Philip Schaff,薛夫)。实质,原文指在底部的支撑,就是在下面支撑之物,支撑的实质(其单数字, 用于来十一1, 见该节注3)。父、子、 灵是三一神支撑的实质,构成一位神格。』37
李氏指出圣经很清楚的启示,有素质的三一与经纶的三一两面的讲究。『以素质来说,在主的出生、受苦、受死里,…父都在其中有分;但以经纶来说,当主受浸时,父在天上;当主受死时,父离开了祂。圣经的确启示这两面的讲究。…所以我们从这里能看见,神圣的三一有素质和经纶两面的讲究:子在父里面,父在 子里面,这是素质的一面;子在地上举目望天祷告父,这是经纶的一面。如果没 有看见这两面,只执着于一面,就对神圣三一的真理认识不全。弟兄姊妹,对于神圣的三一,我们不该像瞎子摸象,盲目争辩,乃要有素质和经纶这两面的认识 。这样,我们读经的时候,才能看见神圣三一完满的启示,也能看见圣经在神圣三一的启示上是前后一致的,不是矛盾的。』38
结 语
虽然使徒保罗为众圣徒祈求说:『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赐给你们 智慧和启示的灵,使你们充分的认识祂』(弗一17)。然而因着三一神的确是一个 超过人理智范围的神圣奥秘,正如林前十三章十二节所言:『我们如今对着镜子观看,糢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是局部的,到那时就全 知道,如同我全被知道一样。』达秘(J. N. Darby)的新译本说到这里的镜子,是 作为窗户用的,这窗户不像时下用透明的玻璃,乃是用半透明的材料作的39。现今我们对三一神的奥秘正如隔着这面镜子观看一样,并非完全清楚、明亮,但到 了那日,我们就要完全明了、知道了。
约翰一书三章二节告诉我们:『亲爱的,…但我们晓得祂若显现,我们必要像祂 ;因为我们必要看见祂,正如祂所是的。』故此,我们真是热切期盼『那日』早 日临到。
※ 本文新约经节全引自新约圣经恢复本
1. 董芳苑, 神学论集/谢扶雅「过程神学」的探讨, 光启出版社, 1977, 34期 , 页516,527
2. 谢扶雅, 景风/我的一些未成熟的神学思想, 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1973, 36期, 页12
3. 谢扶雅, 景风/关乎中华基督教圣经的编订问题, 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社, 1971, 28期, 页2
4. 德日进, 神的氛围, 光启出版社, 1996, 二版, 页14
5. 同注4, 页129-130
6. 同注4, 页27
7. 成世光, 太初有道, 闻道出版社, 1981, 一版, 页20-23
8. 谷寒松、赵松桥, 天主论.上帝观:天地人合一, 光启出版社, 1992, 二 版, 页357-358
9.黎嘉兰, 奇妙又奇妙的事, 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台北发行中 心, 页23
10. 先知斯密约瑟的教训, 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台北发行中心, 页 345
11. 陶美芝, 信条, 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台北发行中心, 页38
12. 同注13, 页35
13. 同注11, 页109
14. 上帝一向都高于耶稣吗?你应当相信三位一体吗? Watch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New York, Inc., 1989,页18
15. 同注16, 页20
16. D. K. Bernard, The Oneness of God, World Aflame Press, 1985, pp. 224-225
17. 同注18, pp.321-322
18. 谢顺道, 圣灵论, 棕树出版社, 真耶稣教会台湾总会文宣处, 四版,
19 95, 页8,17-19. 凯利, 早期基督教教义, 华神出版社, 1992, 三版, 页74-77
20. 周联华, 神学纲要, 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卷一, 页103
21. 吴明节, 信徒与神学卷三:奇妙的神,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 1982, 一版, 页23
22. A. E. Mcgrath, 认识三一神论, 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3, 页126
23. 同注21, 页104-105
24. Loraine Boettner, 三位一体, 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 1982, 一版, 页75,77
25. 唐崇荣, 三一神论, 中国与福音出版社, 1990, 一版, 页73
26. 沈介山, 偏差溯源-上古基督教思想简史, 中华福音神学院出 版社, 1982, 页127
27. 章力生, 上帝论, 宣道出版社, 1990, 页264-265
28. C. H. Benson, 三位一体的神, 中国主日学协会
29. Dumitru staniloae, The Experience of God, Holy Cross Orthodox Press, 1994, p.260
30. Hunt Anne, The Trinity and the Paschal Mystery: a Development in Recent Catholic Theology,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7, p.114
31. 谷寒松, 天主教辞典/梵二的天主观, 光启出版社, 页91
32. 张春申, 中国灵修刍议, 光启出版社, 1978, 一版, 页28-31
33. 林鸿信, 教理史(上), 礼记出版社, 1996, 页136-137
34. 同注33, 页137-138
35. 李常受, 主恢复中应有的认识, 台湾福音书房, 1982, 页95
36. 李常受, 神的启示和异象, 台湾福音书房, 1998, 页17
37. 李常受, 新约圣经恢复本, 台湾福音书房, 1999, 十版, 哥林多后 书十三 章十四节注1, 页775
38. 同注36, 页37-39
39. J. N. Darby, The Holy Scripture- a new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languages, Stow Hill Bible And Tract Depot, p.1383
摘自《肯定与否定》第二卷 • 第二期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