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來昌 若基督沒有真實受造的人性,我們就沒有救恩

若基督沒有真實受造的人性,我們就沒有救恩

康來昌

http://word.fhl.net/cgi­bin/rogbook.cgi?user=word&proc=read&bid=7&msgno=68

《耶穌是誰?:簡明基督論》 康來昌序二

「人子是誰?」(太16:13)和「基督是誰?」(太22:42)是耶穌問的基督論問題,要人思想認識「耶穌是什麼『東西』?」即「耶穌的存有、本質、位格是什麼?(What is the being/essence/person of Jesus Christ?)」正確的答案,只能憑啟示、天上父的指示(太16:17)、聖靈的光照(弗1:17)。歷史上百年甚至千年的教會討論,包括華人教會近幾十年的爭執,都顯示憑血肉的思考,只會上魔鬼的當(太16:23)。

基督論本來是討論「基督的位格與工作」。因為「基督的工作」日益被正統教會看重,就慢慢自成一系──「救恩論」,而基督論便著重討論「他的位格」。本書能二者兼顧,是優點。越認識基督的位格與工作,就越強化我們對神愛的認識和信靠。

基督是神(基督有完全的神性),這不難了解;基督是人(除了無罪,和我們完全相同),也不難了解。難解的是結合的方式:神性和人性結合在一個位格中(hypostatic union)。

要了解位格結合,先要了解位格。位格一詞來自希臘文hupostasis。此字新約只出現四次,最重要的是希伯來書1:3,耶穌是「神本體的真像」。作者用本體(hupostasis),來表達父子同性同質同體,他們有同一的性、質、本體。不過,後來希臘教父用這個字來表達相反的觀念:父子的hupostasis(位格)不同;同的是ousia。他們是同體(homoousia)、不同位。

迦克墩信經說:神人二性在基督裡的結合是兩性「不混」、「不換」、「不區」、「不分」的結合。「不區」(indivisible)、「不分」(inseprable[通譯:不離散,欠妥)),兩者英文、中文都類似,其實有別。信經用意是:耶穌基督這位person不能區分為神的靈是一個部分,而人的體是另一個部分。「不區」反對了亞玻里拿流主義(Apollinarianism)和涅斯多流主義(Nestorianism)。

位格結合是屬性相通(Communicatio idiomatum)的結合,是兩性互受(reciprocal inherence [Perichoresis])的結合;是人性沒有位格(anhypostasis),而人性寄於神-人位格(enhypostasis)的結合。

這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懂。張三有劉邦的性格,他像劉邦那麼流氓,但他沒有劉邦的位格,他不是劉邦那個「人」(person),而他有劉邦的性(nature)。耶穌有人性(human nature),但沒有人「格」(human person);如有,他就是雙重人格了。他的位格是The theanthropic person(具有神-人兩性的位格)。

很多人根據羅馬書8:3, 「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說耶穌有罪性。這是胡說。如果保羅(聖靈)要說耶穌有罪,他大可簡單的說,兒子成為「罪身」;但他是說:「罪身的形狀」,就是指耶穌「好像」有罪身,因為他死過。沒罪的,不應當死;耶穌沒罪,卻死了,那是因為代贖。我們為此讚美主,哪能褻瀆他?

保守的基督徒的錯誤的基督論,視耶穌為一奇人、異人、仙人,但非普通人,非你我這樣平凡的市井小民,無你我這樣的受造人性。他們的耶穌像孫悟空,有金剛不壞之身,非受造,且永不朽。正統雖承認永不朽,但那是復活後榮耀基督的身體;復活前,他的身體、人性都和我們相同──除了沒有罪。把耶穌當仙人的假敬虔,不僅不合聖經、不合正統,破壞了救恩,而且褻瀆了耶穌的神性──不僅否認他完整的人性,也否認他完整的神性。「耶穌為神之子,非神亦非全能者,更非與神一體。」(王明道日記選輯,1922年10月16日。日記中這類話很多,遲至1953年12月20日還有「斥三位一體說之謬誤」的句子。賈玉銘顯然沒有成功糾正王的嚴重錯誤。)

近代華人基督論的另一錯誤,非常像言詞一性論(Verbal Monophysitism)。這異端的提倡者是安提阿的塞維魯(Severus of Antioch,跟隨者被稱為Severians)。他們的錯誤類似歐迪奇主義(Eutychianism),就是把「性」、「位」等同,從而反對迦克墩信經的「基督二性一位」的立場。此派中哈利加拿修的猶利安(Julian of Halicarnassus)認為耶穌肉身不朽,否則就是拜可朽物(phthartolatry)。他們認為耶穌身體非受造,正統派責備他們是「幻影派的不朽論者(Aphthartodocetists)」。

我們看正統怎麼說。海德堡要理問答35:「神的兒子,藉著聖靈的運行,從童女馬利亞取了人性,也取了血肉之體。」比利時信條18:「聖子不但從馬利亞取了人性,也從她取了人的靈魂,成為真正的人。」這話是針對重洗派。重洗派認為,耶穌的身體是「屬天的身體」,馬利亞的子宮只是他身體的導管,不提供任何血肉及人性。比利時信條19:「正如他的神性總是非受造……他的人性總是受造的、是有限的。雖然因著復活,使身體有了不朽之性,然而他仍未改變他人性的真實。」

不存在一個非受造的人性或肉身。只有神,三一真神,聖父聖子聖靈非受造,非受造的神永遠存在,人和肉身是被造之後才存在,包括聖子的人性和肉身。教父和會議是說:「他從父得到神性(指為父所生而非所造,尼西亞信經的重點),從馬利亞得到人性」。特土良於213年寫了《駁帕克西亞論(Against Praxeas)》,裡面說:道如何成為肉身?是他變成肉身,還是穿上肉身?不是變成,是穿上;不是神性人性融合,混合成第三性,是道進入肉身,神人二性保持其本質特徵,同屬一個本體,耶穌基督是神子和人子,神和人同在一位格裡。「道成肉身」不是道「變成」(transfiguratus)了肉身,而是道把自己穿在肉身內(indutus carnem),或說,道沒變,是道加上了肉身。

按正統神學,神和道都永不變,如果變了,那耶穌就會是一個非神非人的怪物(tertium quid直譯「第三類」,就是上面所說的,王明道式的仙人耶穌)。耶穌是從馬利亞「取了身體」,(和我們一樣,從母腹中得了身體[人性],只是他沒有罪)。與此相連的,聖子「虛己」(腓二7),不是聖子「虛了、少了」神性。幾百年的神學爭論的結論是:道成肉身和聖子虛己都是指他「加了」或「取了」人性。

分页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