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New Testament)

前言

介言

目录

I. 创造新约的需要与动机

五个主要的问题—

§1. 教会如何在旧约之外产生第二本权威文献?

A. 创造新约的动机是什么?

(1) 对于基督的话与教训的极度尊敬(“圣经与主”)

(2) 对基督历史的基督尊敬(“圣经与福音”)—先知与预言成就的综合

(3) 新圣约(The new Covenant)与对基本文献的渴望

(4) 对于正统与古代的基督尊敬(大公教会与使徒的动机)

B. 那种创造所需要的权威从何而来?

(1) 从一开始,教师们就从圣灵获得权威并被欺负(“使徒,先知与教师”)

(2) 聚集群体接受或拒绝书信的权利

(3) 使徒—大公教会作品的内在权威(inward Authority)自动的肯定新约本身

C. 新约如何从一个在观念上的需要而成为一件事实?

(1) 现有的作品

(2) 公开的课程(包括私人)

(3) 马吉安派(Marcion)和诺斯底派范例的重要性(迫使创造新约的元素)

(4) 孟他奴主义(Montanist)争议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完成新正典的观念

结果:与旧约的关系;教会的圣经

§2. 为什么新约还包括福音书之外的书信,并有两个不同的部分(福音(Evangelium)和使徒书信(Apostolus))?

新约本身就含有教会最早的传统

A. 从某个意义而言,使徒们成为与基督同等。以保罗为例;使徒行传的重要性

B. 对于启示录的认可与其内容同样重要;即便福音书也被使徒的观念所约束。收集文献的主要规范不再是“主”,而是“使徒”

C. 马吉安派和诺斯底派的正典的重要性也是将新约分成两个部分,特别是保罗书信的地位;它们内在并外在的大公性教会书信与使徒行传;后者在新约架构中的重要性;完成的新约是一部反射某种思想的产物

§3. 为什么新约有四卷福音书,而不是只有一卷福音书?

撰写的时间与地点(小亚细亚)

在福音书与接收四本福音书的妥协间的张力

四本原本并不是最终的数字;反对Jülicher

收录“使徒书信”同样的动机妨碍了四福音的联合

§4. 为什么新约只有一本启示录作品?而不是好几卷,抑或是一卷都没有?

穆拉多利残篇(Muratorian Fragment)作为原来被收录在新约的三卷启示录的起点

新约排除先知与使徒的权威

与先知的分道扬镳如何能够不让我们感觉与过去分离?

排除彼得启示录与黑马牧人书

约翰启示录的危险景况

§5. 新约的创造是否是刻意而为?众教会如何能够完成一本通用的新约?

新约必然被创作于A.D. 160和180间,最终被完成于A.D. 180与200间

架构,选择的属性,并文集的标题表明新约乃是一个刻意而为的创造

我们可以从位于西方小亚细亚到罗马的这条线上的教会中找到新约直接的先行者

正典的确立,将新约视为使徒—大公教会作品文集发生于罗马

穆拉多利正典的见证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对于新约先行者的见证

新约被接受,以及它在亚历山大完成为一部包含二十七卷书的文集

这本新约的胜利

 

II 创造新约的后果

§1. 新约立即脱离了其起源的环境,并被宣称是圣灵的恩典。新约与信仰准则(Rule of Faith)一同具有独特的地位;新约立刻开始影响教义的发展,它原则上成为基督徒生活最终的权威。

§2. 新约加上了历史中的启示录作为这个启示的第二个写下的启示,并赋予它更高的权威。

§3. 新约绝对捍卫旧约作为教会正典的地位。并将新约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使得圣经正典的观念变的更为复杂。

§4. 新约为我们保存了原始教会最为有价值的作品,它在同时也使得其它早期的作品被遗忘,并限制了后期作品的传播。

§5. 虽然新约为基督教权威作品的创作画下了句点,它也为未来的神学并常规的基督教文学创作清除了道路。

§6. 新约也使得其书信的起源与历史意义变的模糊不清,但是在另一方面,因着促使人们研读其中的书信,创造了一种有利于批判的处理方式并正确的诠释那些作品的条件。

§7. 新约也验证了在救赎范畴中,根据现有的模式,基于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事件;它也引发了,或最起码鼓励在神学领域,并在神学性的神话中的理性创造。

§8. 新约帮助我们区分一段关于基督教启示的特殊时期,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随后基督教作品次要的地位;然而,它仍保留了原始基督教的观念与宣告。

§9. 新约鼓吹并完成了主的话与使徒教训致命性的特征;但是,它将保罗的基督教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它也为基督教的历史引入了满了祝福的酵。

§10. 大公教会在新约中为自己锻造了能够将所有的异端划为非基督教的武器,大公教会也在其中获得了控制力,并逐步加强这种控制力。

§11. 新约为宗教的内涵提供了一种与生俱来的脉动,这种脉动具有一种简单,明确和逻辑性的表达方式,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保存了基督教的教义,避免其成为仅仅是宗教性的哲学。

结论

附录

I 保罗书信的马吉安(Marcionite)序曲

II 新约的先行者与对手

III “Instrumentum Novissimum”观念的起始;“Evangelium AEternum”的盼望;对于教会殉道者故事的公开课程病准正典话的认证(quasi Canonical Recognition)

IV 特土良时代栽迦太基(与罗马)教会中新约的使用方式

V Instrumentum(Instrumenta)作为圣经的名称

VI 对于Zahn的新约起源研究之简短评论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