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侯軍「”道-成為-人” 基督論」
曾劭恺
URL:http://herewestand.org/blog/2013/10/12/rejoinderchristologyhoujun/
最近我在母校維真學院的學刊《基督教思想評論》十七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大公教會正統論基督人性受造」,旨在回應侯軍過去在《基督教思想評論》上發表過的一篇文章,以及近年來在華人教會當中的相關爭議。侯軍在《基督教思想評論》十七期也發表了回應文,而在此我想稍作評論。
首先,我想對讀者指出,侯文從頭到尾只引用了六部二次文獻(secondary sources:非原創研究資料),而完全沒有引用任何一次文獻(primary sources:原創研究資料)。二次文獻當中,引用的全是中文資料或中文譯本,只有註腳1引用了原文(英文)文獻,卻是美國道學碩士水平、英國本科水平的基礎課本──Millard Erickson的 。當然,侯軍的專業並非神學,能有如此造詣,已屬難得。以下是我對於侯軍在《基督教思想評論》十七期的回應文所作出的三點評論。
壹:大公教會信經並未明言基督人性「受造」,因此這並非大公教會正統?
侯文頁72-32:「曾文詳細地闡述了迦克墩正統的神學立場,提出:“《迦克墩信經》雖未直接指出基督人性受造,但這是尼西亞—迦克墩正統教父一致的立場。” 其實,不僅《迦克墩信經》沒有直接指出基督人性受造,古代教會其他三大信經之《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以及《亞他那修信經》,在字面上也都沒有講基督人性受造。筆者的理解是,這些信經在基督論上的重點,是要強調基督既是真神又是真人,而不是要刻意強調基督的人性是受造而來的。只要承認耶穌的人性不是幻影,而是真實的人性,就不會違背古代信經的認信宣告。只要承認耶穌基督的二性一位格,就不會出離迦克墩正統信仰的範圍。曾文的闡述,其實是變相地給迦克墩定義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基督人性受造”…」
回應:
我過去已經指出,迦克敦信經的「四面圍牆」中,明言基督神人二性的聯合乃「不能改變」(unchangeably)。這是針對當時異端猶提乾派(Eutychianism)底下一個分支所提出的駁斥,該分支名為 Actistetae,主張基督的人性與神性聯合時,人性就不再是受造者了。對此,迦克敦會議宣告,基督的人性「不改變地」(unchangeably)是受造者。雖然信經並未使用「受造」一詞,但大公會議裁定的立場已清楚不過。
貳、「基督人性受造」乃希臘哲學的產物?──哈納克自由派教義史觀
侯文頁68-69:「基督人性受造觀原來始於希腊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的前設。柏拉圖哲學強調,那不變的、永恆的理念世界、精神世界是真實的,而變動不居的現實世界、物質世界是虛幻的,仿佛前者的影像。理念、精神也高於現實或物質。永恆不變的事物比能夠改變的事物更高級,而且前者是後者的基礎。早期教父們的古典上帝論受柏拉圖主義影響,也強調最高存在者的不變性與不動情性(immutability and impassibility)當特土良等教父把這樣的觀念用在“道成肉身”上時,就會:第一,認為道是絕對不會有變化的,於是就把一個靈性的實體(即神聖靈魂)放在拿撒勒人耶穌裡面,以保證耶穌有百分之百的神性,是百分之百的神;第二,由於道是不會有變化的,只能與一個被造的肉身相結合,與此同時,這個被造的肉身也必須包括被造的人類靈魂在其中,如此才能保證耶穌有完全的人性、是真實的人」
回應:
在此侯軍完全是採用十九世紀、廿世紀初德國自由派神學家兼教義史學家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的立論。哈納克認為,初代教父的神學都受了希臘形而上學的影響,導致許多謬誤。哈納克繼承了康德及新康德主義的時代精神,在本能上對形而上學反感。在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哈納克畢生的志向,就是將基督教神學「除形上學化」,找到基督教神學在歷史當中的真正價值。
侯軍的進路,與哈納克同出一轍,他們都認為初代教會所制定的教理,受到古希臘形而上學的不良影響。或許侯軍並不熟悉教父神學,才會作出這種判斷──他在回應文中完全沒有引用教父學的一手文獻。誠然,有些教父受到柏拉圖的影響,著述中有許多神祕色彩,迦帕多嘉三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即是一例。但只需稍稍翻閱區利羅(Cyril ofAlexandria)、亞他拿修(Athanasius)、奧古斯丁(Augustine)等人的著作,就會發現他們關於上帝的不變性與不受感性(immutability and impassibility)的論述,與希臘哲學完全不同,而是建立在舊約的一神論基礎上。事實上,教父文獻當中有大量的解經──聖經才是初代教會正統教理的基礎。
此外,侯軍肯定迦克敦傳統中的反合性(paradox)特質,卻排除「非此即彼」的邏輯,認為這種邏輯是希臘哲學的產物。然而,迦克敦正統之所以能有如此強烈的反合性特質,正是因為它肯定了亞里斯多德邏輯「非此即彼」的原則:是神就不是人,是人就不是神,因此基督的神人二性才會成為反合性的奧祕。以色列人過去相信耶和華是獨一自存之神,但他們又相信這世上有許多小神明,因此他們跟著外邦人拜偶像,直到被擄歸回,他們才膽顫心驚地接受了絕對一神論,明白聖經真理:是人的就不是神。然而,就在他們接受絕對一神論、完全廢掉邱壇、將敬拜集中於耶路撒冷時,拿撒勒人耶穌來了,並宣稱他這個人就是獨一的上帝,又宣告了三位一體的真理。祈克果說得好:在異教當中,「道成肉身」完全是理性可以接受的,但基督教所宣告的「道成肉身」,既肯定了「非此即彼」、「是人即非神、是神即非人」的邏輯,又宣告「耶穌是主」,那基督就是最大的paradox。換言之,若否定「非此即彼」,那麼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侯軍所強調的paradox,也就不是paradox了。
祈克果對於希臘形而上學是相當反感的。其實,路德、加爾文對初代教會的柏拉圖色彩、後期中世紀神學當中亞里斯多德的影子,也有許多批判。但他們很小心地分辨哪些是神學家用哲學語言來表達聖經的概念、哪些是神學家將哲學的概念套用於聖經語言。路德、加爾文從未否定亞里斯多德邏輯中的「非此即彼」(Law of Non-Contradiction),也始終接受上帝的不變性、不受感性。後期改革宗神學也是在後者的基礎上駁斥「基督虛己論」(Kenotic Christology)的異端。正統改革宗對希臘哲學的批判,與哈納克的出發點完全不同。哈納克的出發點,完全是康德影子底下的新派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