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劭恺 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造

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造

曾劭恺

此文刊登于《基督教思想评论》17期

基督的人性是受造?抑或永恒自存?这是近年华人教会及学术界开始关注的问题。本文采取历史神学进路,说明历代大公教会所持之迦克墩正统。虽然《迦克墩信经》未以“受造”一词形容基督人性,但这无疑是迦克墩正统的立场。《信经》谓基督人性“凡事与我们一样”,并称祂就人性而言有物质身体及“理性的灵魂”,结合历史背景,也同样表明基督人性并非永恒自存。此外,迦克墩对“道成肉身”的理解是:“肉身”乃指“人性”,而基督人性本不存在,是道成肉身时所“取”。迦克墩正统区分“取了肉身的道”及“尚无肉身的道”,说明基督人性乃受造而非永恒自存。此外,本文亦处理迦克墩“基督人性受造”之立场对救恩论的重要性。

基督的人性是受造?抑或永恒自存?这个古代教会已辩论过的问题,近年来在华人教会中备受瞩目,在学术界也开始受到关注。〔1〕关于此问题的学术讨论,可界定为三种主要进路:1.《圣经》研究;2.系统神学;3.历史神学。第一种乃是以《圣经》诠释学为基础,探讨《新约》及《旧约》原文对此问题的论述;第二种是在《圣经》研究的基础上,以神学命题的方式,探讨“基督人性受造与否”的问题如何被整合于《圣经》基督论、救恩论(又称救赎论)、创造论的整体架构;第三种进路,在于研究历代神学家如何借由系统神学及《圣经》研究的表述,对此问题进行辩论。由于基督论是基督教神学最古老的教义之一,大公教会在公元5世纪的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2〕上已界定出相当整全的正统立场,并对《圣经》的教导作出全面而详尽的解释,因此在当代西方学术界,除了如莫尔特曼(Jurgen Moltmann)等不愿受限于教会正统以及《圣经》权威的神学家以外,〔3〕极少有人再以《圣经》研究或系统神学的进路发展基督论,最多是在正统基督论的基础上展开相关议题的探究。〔4〕历史上偶尔出现诸如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门诺·西门(Menno simons)、苏西尼(socinus)等人,承认《圣经》权威却否定大公教会正统基督论对《圣经》的解释,而他们的论证,事实上极少超越初代教会基督论异端早已提出且被驳斥的立场,因此其破绽很快就被指出,他们的影响自然也无法持久。正如近代荷兰改革宗神学泰斗巴文克(Herman Bavinck)所言:“迦克墩的用语并非圣不可侵,而是可以重新陈述的。然而,至今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而现今教会除了持守[迦克墩对于]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无法作出更好[的陈述]。”〔5〕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若要以《圣经》权威为出发点来探讨“基督人性是否受造”,当前最好的进路当属历史神学。〔6〕因此,本文的目的乃阐述历代大公教会为何主张“基督的人性是受造的”,着重点将放在迦克墩正统对此议题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会史上一些相关的辩论。

一、迦克墩正统的“否定神学”

或许有些读者会认为本文侧重说明教会正统如何消极地否定“基督人性非受造”,较少解释教会正统的正面立场。然而,初代教会关于三一神论及基督论的宣告,其实大部分是在响应当时种种异端,说明三位一体及基督“不是”这些异端所描述的那样。对于三位一体及基督“是”什么,大公教会通常很小心地避免过度形而上的臆测。譬如,正统教父采取俄利根(Origen,又译奥利金)所用的“位格”(hypostasis)一词来形容圣父、圣子、圣灵,但除了说明上帝三位格间的关系以及位格“不是”什么,教父时期正统神学家极少为神的“位格”下任何确切的定义。直到中世纪,经院主义神学家波伊修思(Boethius)才试图确切定义神的“位格”,但他的思想并非被所有正统神学家完全接受。到了宗教改革,加尔文强调“位格”一词并不能确切表达上帝的奥秘。这个例子让我们看见,大公教会正统在三一神论及基督论的正面表述上,通常会刻意避免过于详细而确切的定义。因此,当笔者探讨大公教会正统的基督论时,会侧重迦克墩正统所否定的立场。对教义史有研究的读者知道,笔者采取这种进路是难免的,因为迦克墩正统的主要方法论,乃是所谓“否定神学”(apophatic theology)——这是教父时期相当普遍的方法。在此我们须小心区分教父时期的“否定神学”与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否定神学”。后者往往将神推向不可知之境,因而轻视上帝清晰的自我启示,但教父时期的“否定神学”,并未走到这种极端。〔7〕

当然,不同的教父有不同理解,比如东方教父一般较具神秘主义倾向,但正统教父一般相信,神既然是超越者,那么神的“存有”(Being)——即神“是”什么——就必然是人所无法言喻的。诚然,教父相信神用语言启示自己,因此人可以用语言对神作出正确的描述,但教父亦坚持,神本体的奥秘不能被语言所局限。换言之,人类无法精确地说出神“是”什么。譬如,亚他那修等尼西亚〔8〕教父在形容圣子位格在永恒中“受生”于圣父时,他们无法确切说出何为“受生”。“受生”一词是《圣经》用以描述圣父与圣子之间关系的暗喻(metaphor),但这“受生”与婴孩由母腹生出,乃是截然不同的。总之,教父发现,人类语言无法直接而确切地说出上帝“是”什么。

然而,人类语言可以很确定说出上帝“不是”什么。譬如,《尼西亚信经》( )强调圣子位格“非受造”。我们虽无法确切想像“永恒受生”是什么,但我们身为受造物,很清楚受造物的种种,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圣子的位格“非受造”。这就是所谓的“否定神学”。

迦克墩正统也带有强烈的“否定神学”色彩,其中著名的“迦克墩四面围墙”即是初代教会“否定神学”的最佳范例:基督神人二性之间的联合乃“不能分离”(inseparbly)、“不能分割”(indivisibly)、“不相混掺”(unconfusedly)、“不能变换”(unchangeably)。我们发现,《迦克墩信经》当中的否定句,几乎都是针对当时的异端。此外,《信经》中许多以肯定语气表达的命题,其实也出自“否定神学”的原则。譬如,《信经》肯定基督人性有“理性灵魂”(rational soul),其实是在否定亚坡里拿流主义(Apollinarism)的异端。亚坡里拿流主义为了强调基督位格的神性,主张基督人性当中并无受造的理性灵魂。对此,《迦克墩信经》强调基督人性拥有“理性的灵魂”,并肯定:1.基督人性的精神与肉体皆是受造的;2.基督与我们“本质相同,凡事与我们一样”(这是《迦克墩信经》当中很重要的宣告)。

关于亚坡里拿流主义,本文以下会作更详尽的解释。关于笔者现在强调的迦克墩正统的“否定神学”原则,我们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否定神学”建基于三个基本信念:1.人类语言无法直接言喻神本体的奥秘;2.人间的事物能够由人类语言直接而确切地表述;3.因此,当我们用语言来表述上帝奥秘时,我们能够确切说出上帝“不是”什么(上帝不是人间任何事物),但无法十分精准地说出上帝“是”什么。有鉴于迦克墩“否定神学”的特色,本文论述大公教会正统立场时,亦难免用许多篇幅讨论正统神学如何“否定”非正统的理论。

分页阅读: 1 2 3 4 5 6 7 8 9